安全评价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安评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杀虫脒

[复制链接]

3142

主题

0

好友

534

积分

安评小学三年级

Rank: 3Rank: 3

贡献
0 个
金币
534 个
在线时间
42 小时
帖子
318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30 11:55: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
物质的理化常数:


  
    国标编号
    61876
  
  
    CAS号
    6164-98-3
  
  
    中文名称
    杀虫脒
  
  
    英文名称
    chlordimeform
  
  
    别    名
    N′-(2甲基4氯苯基)-N,N-二甲基甲脒;氯苯脒;杀螨脒;克死螨
  
  
    分子式
    Cl(CH3)C6H3N=CHN(CH3)3
    外观与性状
    纯品为白色氨样气味结晶,工业品为浅黄色晶体
  
  
    分子量
    196.68
    蒸汽压
    2.92×10-5kPa
  
  
    熔    点
    32℃  沸点:163~165℃
    溶解性
    微溶于水,在丙酮、苯、氯仿、乙酸乙酯、已烷、甲醇中的溶解度大于20%(重量/体积),在甲醇中的溶解度大于30%
  
  
    密    度
    1.11(20℃)
    稳定性
    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氮氯化物和氯化物气体
  
  
    危险标记
    14(剧毒品)
    主要用途
    作农药杀虫剂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诊断:杀虫脒中毒后,首先出现兴奋,来回奔跑;继而乏力、口干、心慌、头昏、头痛等不适;后转入抑制,极度疲劳、肢体麻木、嗜睡、血压下降、精神萎糜、神志恍惚,少数人有面唇青紫及尿频、尿急、血尿等血性膀胱炎,重症者呈深度昏迷,四肢或全身癔病样抽搐,面色苍白、瞳孔散大、呼吸浅表,反射消失,可由呼吸、循环衰竭而致死。

   
由于体内的杀虫脒大部分由尿排出,因此检查尿液为诊断的一个重要环节。



  
长期低浓度接触者,有失眠、多梦、血压偏低、手心多汗等神经衰弱症候群,以及眼心反射异常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经皮肤污染者,出现局部青紫,状如大理石花纹,遇冷时更明显。作甲皱床微循环检查,见血管攀数减少、变细、微血管轻度痉挛、渗液水肿,冷试验阳性。

  有报道1例吞服30ml的杀虫脒乳剂致死。急性中毒时轻者有乏力、嗜睡、多汗、恶心、呕吐。重者有昏迷、反射消失而常死于呼吸和循环衰竭。致畸胎试验呈阳性。   


  
杀虫脒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吸收,在体内主要分布于肝、肾及脂肪组织,生产性中毒主要是由于皮肤污染而引起的。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急性毒性:LD50250mg/kg(大鼠经口);290mg/kg(小鼠经口);625mg/kg(兔经口);640mg/kg(大鼠经皮);LC501700mg/m3,小时大鼠吸入

  水生生物毒性:LC5010~40mg/L,48小时,鲤鱼;LC5042mg/L(乳剂),48小时,泥鳅;LC50
10~40mg/L,3小时,水蚤,拟蚤

  其它毒性:杀虫脒对蜜蜂无毒。

  
慢性毒性:杀虫脒慢性中毒的动物可出现体重下降、血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下降、白细胞数增加等。病理检查可见肝脏有结节和细胞增殖灶,肝、肾、心脏、肾上腺、睾丸等脏器系数增加等。国内有人曾对从事杀虫脒生产工人进行过连续3年的动态观察,除发现工人常有咽喉不适、咽部充血、多痰、胸部不适等刺激症状外,尚有头晕、乏力、多梦、失眠等神经衰弱症候状群,以及眼心反射异常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这些症状有与工人作业工龄延长而增加的趋势。停止接触后,部分工人的症状可以减轻或消失。

   致癌:WHO1972年报道,在慢性毒性实验中,已发现杀虫脒能诱发大鼠和狗的肝细胞结节性增生和胆小管增生。瑞士Sachassc博士用小鼠实验,获得了杀虫脒及其代谢产物对氯邻甲苯胺致癌阳性结果。小鼠皮敷杀虫脒后皮肤发生了鳞状细胞癌、乳头状瘤、表皮增生等一系列病变,其发生率与杀虫脒剂量成正相关,而且还能使内脏生癌。1987年JMPR报告中提出,在接触杀虫脒的工人的尿中检出了对氯邻甲苯胺,这些工人的膀胱癌发生率是未接触工人的72倍。国内生态流行病学提示,长期大量使用杀虫脒地区显示肿瘤及女性膀胱癌有所增加。

   致突变:在杀虫脒致突变研究中,国内一些单位所做的DNA抑制试验及DNA修复试验均获得阳性结果。这些实验表明杀虫脒及其代谢产物对氯邻甲苯胺对DNA有损伤和诱变作用。  

   
代谢和降解:进入机体的杀虫脒较易降解,排泄较快。排泄途径以肾脏为主,其次随粪、胆汁、乳汁排出。用H3、C14标记的杀虫脒给犬口服后,尿中排泄85%,胆汁排泄5%,粪中排出0.6%。

   杀虫脒在土壤中分解迅速,在大田条件下,50%杀虫脒消失的时间为20至40天。

   在中性和碱性介质中,首先水解成4-氯-N-甲酰-邻-甲苯胺。



  
残留与蓄积:杀虫脒在体内迅速代谢,并以中等速度从体内排出,无明显积蓄作用。

   
一项研究表明,除桃之外,收获前所有水果中残留总量不超过1mg/kg。在桃中,收获前发现有1.6mg/kg的杀虫脒和0.2mg/kg的4-氯-2-甲基甲酰替苯胺。后者比前者的残留时间要更持久些。



   
迁移转化:杀虫脒进入环境的主要途径有药物喷洒、生产废水排放以及交通运输、储存等事故性排放。在环境中,杀虫脒主要归宿于水体和土壤。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受热分解,放出氮氧化物和氯化物等有毒气体。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氧化氮。  


3.
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直接进水样气相色谱法  


4.
实验室监测方法:

气相色谱法《常见有毒化学品环境事故应急处置技术与监测方法》胡望钧主编

气相色谱法《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第二版)杭士平主编

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  


5.
环境标准:

前苏联 车间卫生标准 0.3mg/m3

美国(1981)食物和饲料中容洗残留限值  0.05~12mg/kg(特定动植物农产品)  
  


6.
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然后收集转移到安全场所,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生产操作或农业使用时,建议佩带防毒口罩。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应该佩带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穿相应的防护服。

  手防护:戴防护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彻底清洗。工作服不要带到作业场所,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再用。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三、急救措施



  
杀虫脒中毒时,主要是及时对症治疗。口服者应洗胃。皮肤污染者,应脱去衣服,用肥皂水充分清洗。眼睛接触时,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0分钟或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有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静脉滴注10%葡萄糖500~1500ml加维生素C(500~2000mg),以加强解毒作用,促使毒物排出体外。严重中毒有紫绀时,可用小剂量美蓝静脉注射,给以保肝药物及各种维生素。在治疗中应密切观察病人肝、肾功能受损情况。

  对中毒者给予葡萄糖盐水、维生素C及中枢神经兴奋剂、利尿剂等对症治疗,对经口中毒病人,静脉注射1%美蓝4~10ml或10%硫代硫酸钠10ml。

  杀虫脒中毒的预防措施与其它农药相似。

  水稻整个生长期内只准使用1次。每亩用25%水剂100g,距收割期不得少于40天;每亩用25%水剂200g,距收割期不得少于70天。禁止在其它粮食、油料、蔬菜、果树、药材、茶叶、烟草、甘蔗、甜菜等作物上使用。  

  
防止沾污扩散:生产过程要防止跑、冒、滴、漏,搞好生产废水的处理。交通运输中应严格按法规要求,悬挂危险品、毒品标记。贮存时要单独存放,不得与食品、饮料混放。鉴于杀虫脒是致癌物。应特别控制其施药浓度及范围。
  

  灭火方法: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安评论坛

手机版|Archiver|安全评价

GMT+8, 2024-6-8 23:51 , Processed in 0.034954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