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安评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地震勘探规范

[复制链接]

23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新会员报到

贡献
0 个
金币
0 个
在线时间
0 小时
帖子
3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0-28 12:13: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ICS 73- 020<br/>!)10<br/>备案号:8099一2001 MT<br/>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行业标准<br/>MT/T 897一2000<br/>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br/>Seismic exploration general standard<br/>in c oa l a nd coalbed methane<br/>2000一12一08发布2001一05一01实施<br/>国家煤炭工业局发布<br/>MTJT 897-2000<br/>前言<br/>本 标 准 是基于煤炭行业地震勘探近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并参考原煤炭工业部颁发的《煤田地展勘探<br/>规程》、中国煤田地质总局颁发的《数字地震仪暂行技术规定》和地质矿产行业标准《石油天然气地震<br/>勘探规范》,经过反复征求意见、讨论和修改而形成的煤炭行业标准。本标准涉及的地展仪器均为煤炭地<br/>震勘探常用的仪器,其技术指标依据国外同类仪器的先进指标;本标准的数据处理类似或等同于国外先<br/>进水平;本标准提出的勘查精度不低于国外先进水平。<br/>本 标 准 发布后,原煤炭工业部颁发的《煤田地震勘探规程》、中国煤田地质总局颁发的《数字地震仪<br/>暂行技术规定》自行废止。<br/>本 标 准 的附录八为标准的附录,其余附录均为提示的附录。<br/>本 标 准 由国家煤炭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安全技术装备保障司)提出。<br/>本 标 准 由全国煤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br/>本标 准 由国家煤炭工业局中国煤田地质总局负责起草。<br/>本 标 准 起草人:罗定远、唐建益、丁长欣、柳媚、肖希山、陈光明、宋士学、方正、尹金章、段铁梁。<br/>本 标 准 由国家煤炭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安全技术装备保障司)负责解释。<br/>wrr/e 897-2000<br/>目次<br/>前言<br/>工范围<br/>引用标准<br/>勘探程序与工程设计<br/>仪器设备<br/>5 地震数据采集···································································································,··⋯ 5<br/>6 地震数据处理·,·1······甲,····,··甲,·········,···】···,·甲,,··】·····,·············· ·,,·······,,····‘· ,⋯ 10<br/>7 地震资料解释·........................................................................................................ 16<br/>s 报告的编制与审批·······················。··········。·························,··,····················,··········。⋯ 22<br/>9 质量检验与评价标准...............................................................................··,········一24<br/>10 资料的保管和归档·························································································⋯⋯ 2s<br/>附录八(标准的附录) 仪器设备的检验和技术标准,···································,···,·············⋯⋯ 29<br/>附录Rc提示的附录) 地震工程量的计算与统计,............................................................. 35<br/>附录c<提示的附录) 附图、附表······,····················································,··············.·⋯ ⋯ 36<br/>附录D (提示的附录) 数字磁带(磁盘)管理的若干规定·············,.·······················,·······一43<br/>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行业标准<br/>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br/>Seismic exploration general standard<br/>in c o al a nd coalbed methane<br/>MT/T 897一2000<br/>范围<br/>本 标 准 规定了煤炭、煤层(成)气地展勘探工作程序、地质任务和工程设计,地展资料采集、处理与解<br/>释,成果报告的编写,质量检验等工作的技术要求。<br/>本 标 准 适用于煤炭、煤层(成)气各个勘探阶段和矿井基本建设、生产中的地展勘探,也适用于煤矿<br/>床水和煤矿灾害地质地展勘探。<br/>2 引用标准<br/>以 下 标 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本标准的引用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br/>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上述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br/>GB / T 11199-1993 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符号<br/>GB 1 29 50-1991 地展勘探爆炸安全规程<br/>DZ /T 0069-1993 地球物理勘查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br/>DZ / T 0076-1993 石油、天然气和煤田地展勘探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br/>3 勘探程序与工程设计<br/>3.1 勘探阶段划分及相应地质任务<br/>按 照 地 质工作从较大范围概略了解到小范围详细研究的工作程序和与煤炭工业基本建设需要相适<br/>应的原则,地震勘探工作可划分为概查(找煤)、普查、详查、精查和采区勘探5个阶段,根据资源及地质<br/>情况可以简化或合并。<br/>3.1.1 概查<br/>溉 查 一 般应在煤田预测与区域地质调查或在重力、磁法、电法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其主要任务是寻<br/>找煤炭资源.并对工作地区有无进一步工作价值作出评价。<br/>地 质 任 务及工作程度要求:<br/>;。) 初 步了解搜盖层厚度及变化情况<br/>!)〕 初 步 了解工作地区构造轮廓。<br/>曰 X1 1步 了解含煤地层的分布范围<br/>d} 提 洪 参数孑L和找煤孔孔位<br/>3.1.2 普查<br/>济 ('t 应 在 溉查的隽础上或在己知有勘探价欣的地区进行<br/>1也 质 任 务kA工作捍度要求:<br/>t ) } )1 $ - iI 明覆盖层的厚度.'-` iI'7 度大于2011m 14M线t的解0误I不大于9y".<br/>b1 ? / I!U R 明区内丛本114造抡你,了解钩造贷杂程度,控制可能彩响矿区划分的主耍构造。勿步查明<br/>国家煤炭工业局2000一12一08批准2001一05一01实施<br/>w1T/T 897一2000<br/>落差大于100 m的断层,并了解其性质、特点及延伸情况,断层在平面上的位f误差不大于200 m。在侧<br/>线上主要目的层深度解释误差不大于9%.<br/>c) 初 步 控制主要煤层的隐伏露头位置,其平面位置误差不大于200m .<br/>d) 了 解 主要煤层的分布范围。<br/>e) 初 步 了解岩浆岩对主要煤层的影响范围。<br/>3.1.3 详查<br/>详 查 应 在普查的基础上,按照煤炭工业布局规划的儒要,选择资源条件较好、开发比较有利的地区<br/>进行。<br/>地 质 任 务及工作程度要求:<br/>a) 查 明 勘探区的构造形态,控制勘探区边界和区内可能影响井田划分的构造,评价勘探区构造复<br/>杂程度。查明落差大于50 m的断层性质及其延伸情况,其平面位I误差不大于150 m.<br/>b) 主 要 煤层底板的深度大于200m 时.解释误差不大于5%;小于200m 时解释误差不大于14m .<br/>。) 控 制 煤层隐伏露头位置,其平面位里误差不大于150m .<br/>d) 覆 盖 层厚度大于200m 时,其解释误差不大于7%;小于200m 时解释误差不大于14m .<br/>e) 了 解 古河床、古隆起、岩浆岩等对主要煤层的影响范围.<br/>f) 初 步 了解主要煤层厚度变化趋势。<br/>9) 了 解 勘探区内煤层(成)气的赋存情况。<br/>3门.4 精查<br/>精 查 一 般以井田为单位进行。精查工作的主要地段是矿井的第一水平(或先期开采地段)和初期采<br/>区。<br/>地 质 任 务及工作程度要求:<br/>a) 查 明 井田边界构造及与矿井第一水平有关的边界构造。<br/>b) 查 明 第一水平内落差等于和大于20m 的断层,断层平面位it误差不大于100m ,基本查明初期<br/>采区内落差大于lo m的断层(地展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应基本查明落差大于15 m 的断层),并对小构<br/>造的发育程度、分布范围作出评述。<br/>。) 控 制 第一水平内主要煤层的底板标高,其深度大于200m 时,解释误差不大于3%;小于200m<br/>时解释误差不大于10 m.<br/>d) 查 明 第一水平或初期采区内主要煤层露头位!,其平面位it误差不大于100m .<br/>c) 攫 盖 层厚度大于200m 时,其解释误差不大于5%;小于200m 时解释误差不大于10m .<br/>「) 圈 出 第一水平内主要煤层受古河床、古隆起、岩浆岩等的影响范围.<br/>“) 研 究 第一水平范围内主要煤层厚度变化趋势。<br/>h) 对 区 内可能有利用前景的煤层(成)气的赋存悄况作出初步评价。<br/>3.1.5 采区勘探<br/>采 区 地 震勘探的任务是为矿井设计、生产矿井预备采区设计提供地质资料,其地质构造成果应能满<br/>足井筒、水平运输巷、总通风巷及采区和工作面划分的需要勘探范围由矿井建设单位或生产单位确定。<br/>地 质 任 务及工作程度的一般要求:<br/>:) 二 维 勘探应查明落差10n :以上的断层,其平面位置误差应控制在50m 以内;三维勘探应查明<br/>落差几:1,以上的断层(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查明落差Sm以上断层),其平面位置误差应控制在30 m<br/>!'A I勺<br/>}卜 进 一 步控制主要煤层底板标高,其深度大于200n 、时。解释误差二维勘探不大于2%;三维勘探<br/>仁友卜1. 」深度小于200 n,时。解释误差二维不大于“m:三维不大于4 m,<br/>. 查 明 采区内主要煤层露头位置,其平面位置误差二维勘探不大于50m ;三维勘探不大于30m ,<br/>{, "S 斑 盖层厚度友于200m 时.其解释误差不大于竺。。;小于200m 时解释误差不大于Gm<br/>MT/T 897一2000<br/>c) 进 一 步圈出区内主要煤层受古河床、古隆起、岩浆岩等的影响范围.<br/>f) 解 释 区内主要煤层厚度变化趋势。<br/>拜, 解 释 较大陷落柱等其它地质现象。<br/>3.1.6 煤矿床水水文地震勘探<br/>煤 矿 床 水水文地震勘探是指为煤矿床专门水文地质勘探、供水水文勘查、煤矿防治水和安全生产提<br/>供水文地质资料而进行的地震勘探.<br/>供 水 水 文地震勘探应按水文地质工作需要确定是否开展。供水水文地展勘探一般可分为普查、详<br/>查、勘探和开发4个阶段。大水矿区一般应进行专门水文地震勘探。<br/>供 水 水 文地震勘探的工作重点是勘查主要含水层段的分布及富水性,断层阻、导水性和蓄水构造,<br/>其地质任务及精度要求可参照3.1.2 -3.1.4 规定由任务来源单位确定。<br/>3.2 地震勘探设计<br/>3.2.1 设计编制的一般要求<br/>3.2.1.1 地震勘探设计是地震勘探施工的依据,由施工单位根据任务来源单位下达的任务‘合同书)组<br/>织编制<br/>3.2.1.2 编制设计前要广泛收集、研究施工区及邻区的地质、物探和测量资料,组织现场踏勘,深人调<br/>查了解拖工条件新区及地震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要编制试验方案,一般经试验表明所采用的工作方<br/>法能够完成其主要的地质任务时,才能编写设计。<br/>3.2.1.3 综合勘探时,施工单位应会同勘探队共同编写综合勘探设计,并依据综合勘探设计编制地震<br/>施工设计。<br/>3.2.1.4 几个地震队施工同一项目时,统一编制设计地震数据采集、处理、解释、提交报告等应统一部<br/>署、统一要求<br/>3.2.2 工程布置<br/>3.2.2.1 测线布置原则:<br/>a) 地 震 主侧线应尽量垂直地层走向或主要构造走向,并在垂直主测线方向布置联络测线测线长<br/>度应能控制勘探区边界和边缘构造<br/>卜) 地 震 主测线应尽可能与地质勘探线重合。<br/>。) 综 合 勘探时,地震主测线线距原则上应为地质勘探线距的二分之一。<br/>山 三 维 勘探采用线束状观测系统时,线束方向一般宜垂直地层走向或主要构造走向<br/>3.2. 2.2 测网密度:<br/>测 网 密 度依据地质任务要求而定不同勘探阶段的基本测网密度见表1,<br/>表 1<br/>勘探I'v1段{ 主,线线距,n、联络测线线距.m<br/>溉查妻2以川) 川比)<br/>i<br/>普直; 1000- 2000 2c川日~ 川0u<br/>洋查 25 0 - I 川川 5t川-水川n<br/>Fry 在比5一‘瀚_50} Io00<br/>一<br/>I卫 二~ 万 ) ‘、<br/>犷L : I`1 i:4 t1指地区及A区肋探it呆III三维地震助探<br/>12.2 .3 煤矿床水水丈地震助探测网密度应按下同阶段ILIq 任务" I I73 .2.2.2 条中要求确定J大水矿<br/>Ii};1,JK}c助探IL } ;I}9IUJ',k; J% }If Ii: ;. 2. 3. 2采区勘探要求巷础L hF N.持殊要求加密,也I7 ,K M -1k Pt,则<br/>Qli 1州八月片<br/>MT/T 897一2000<br/>3.2.3 设计编制提纲<br/>3.2.3., 序言:<br/>叙 述 项 目来源、地质任务、工作范围,施工区的行政区划、交通位t及自然地理概况等。<br/>3.2-3.2 施工区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br/>a) 地 质 概况(包括地层、煤层和主要构造情况);<br/>b) 地 球 物理特征;<br/>c) 以 往 勘探程度及存在的主要问题。<br/>3.2-3.3 施工方法及工程量:<br/>a) 生 产 前的试验工作;<br/>b) 施 工 方法、因素的选择及其依据;<br/>c) 地 震 工程布置及工程t;<br/>d) 质 it 要求;<br/>e) 测 A 工作及精度要求。<br/>3.2-3.4 资料处理、解释和报告提交:<br/>a) 资 料 处理;<br/>b) 资 料 解释及精度要求;<br/>c) 报 告 提交的内容和时间。<br/>3.2-3.5 主要技术措施。<br/>3.2-3.6 设计附.:<br/>a) 地 形 地质及地展工程布里图;<br/>b) 综 合 柱状图;<br/>c) 其 它 有关图件(包括以往地质、物探工作研究程度图)。<br/>3.2. 3.7 水文地展勘探设计应增加水文地质内容。<br/>3.2.4 设计的审批<br/>设计 由 编制单位初审,任务来源单位审批.设计未经批准,不得正式生产。工作中若设计有较大的<br/>改变,应报请设计批准单位同意。<br/>4 仪器设备<br/>4.1 仪器的使用和保养<br/>4.1.1 建立仪器档案,详细登录仪器及所有辅助设备的型号、数A及现状;记载其使用情况,发生的故<br/>障及处理方法。<br/>4.1.2 操作仪器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说明书中的有关规定和技术要求。在不了解仪器性能的情<br/>况下,不得启动和操作。对仪器做改动时,应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br/>4.1.3 仪器室(车)内应保持清洁、整齐,严禁吸烟,保持正常的工作温度(18^-25 Y')和湿度.在温度低<br/>于5C、高于30 C'和湿度大于8o环时,不得启动仪器。非工作人员,不得无故进人仪器室内。<br/>4.1.4 启动仪器前.应检查电源电压;电压不正常时,禁止启动仪器。仪器启动后,要检查各电路电压,<br/>发现有不正常现象应立即关断电源,排除故障。<br/>4.1.5 要爱护仪器设备.严禁无目的地扳动开关和旋钮;对磁头、变压器、扼流圈等高导磁器件,不得撞<br/>击和用直流电表直接测量o<br/>4.1.6 在通电情况下.禁止搬动、拆装、拔插电路板和进行焊接。使用CMOS器件的仪器.在检修时必<br/>须按其特殊要求进行.其备板和备件应屏蔽保存。<br/>4.1.7 所用测试仪器.应符合精度井按使用技术要求进行操作;并应有良好接地条件和防止漏电.对各<br/>帅标冷信号源排年至少应进行一次校脸.<br/>中<br/>MT/T 897一2000<br/>4.1.8 地震仪器(包括采集站和中心站)车不得它用。移动仪器车时,必须征得操作员同惫;行车时,必<br/>须有操作员监护,并保持中速行驶,避免过分颠簸和急刹车.操作员应经常检查车箱及车箱内各部分的<br/>固定情况<br/>4.1.9 每天收工后,应及时做好仪器车的清洁整理工作,并做好次日的生产准备工作。<br/>4.1. 10 停产后,应清点整理材料备件,并妥善保管,仪器车必须人库,并安排专门人员负责仪器的维护<br/>保养;仪器每周通电检查一次,并录取周检记录。当湿度大于80%时,每天要开启空调机2"-3 h,以保持<br/>仪器室内干燥。<br/>4.2 数字地震仪的检验<br/>4.2.1 数字地震仪的检验分日检、周检、月检和年检。<br/>a) 日 检 :每天施工前,在现场录取日检记录。<br/>b) 周 检 :在施工期间,每7d(自然天数)应按周检项目要求录取检查记录。<br/>c) 月 检 :在施工期间,每30d (自然天数)应按月检项目要求录取检查记录。在远离计算站的情况<br/>下,不得超过5d;连续停工10d以上,可按自然天数45 d计算。<br/>施 工 中 ,因仪器故瘴更换影响技术指标的备件时,应重做月检。<br/>d) 年 检 :每年在停产期间,要对整套仪器系统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洁保养工作,彻底修理或更换有问<br/>题的机械或电器部件,对仪器进行全面调校和测试。经年检后的仪器要求达到性能稳定,各项技术指标<br/>均满足年检的技术要求。年检后,仪器即投人野外生产的情况下,当月可免做月检。<br/>各 种 检 查记录合格后,方可生产。<br/>4. 2. 2 凡使用自配的计算机处理仪器年、月检,需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br/>4. 2. 3 具有自检处理功能的仪器(指配有专用微机〕,年检要送计算中心作对比处理,以校验自检处理<br/>功能的可靠性。如自处理功能不可靠,应停止使用。<br/>4.2. 4 无自检功能的数字地震仪不得用于生产。<br/>4. 3 数字地震仪的检验项目和技术标准见附录A,未提及的仪器均暂按出厂指标执行。<br/>4.4 地震电缆和检波器<br/>4.4. 1 每年开工前应对检波器、电缆进行一次测试和检查。技术指标要求如下<br/>4.4. 1. 1 检波器:<br/>a) 自 然 频率误差不超过二5%;<br/>b) 灵 敏 度误差不超过士5%;<br/>c) 失 真 度不大于0.2% ;<br/>d) 绝 缘 电阻不小于50Ma ,成串检波器绝缘电阻不小于20M a<br/>4.4.1.2 电缆:<br/>道 间 绝 缘电阻不小于50Mn,对地电阻不小于L10MO<br/>4.4. 2 拖工期间,每月应敞一次道一致性检查。记录道数应不少于12道,要求如下<br/>、) 各 j L波 形烤仁一致;<br/>卜) 派 福差不Lii过二飞0 :<br/>L) 栩 位 差 一不超过二1.0 ms<br/>地震数据采集<br/>5.1 测:l[ [作<br/>5.1.1 地攫测线应传i}计进行测址,定线前应做好绪勘工作。以使测线尽可能为直线。如遇障碍物(如<br/>H11、水tJ.l}弃)k fk连续施C时,;T9线可平行移动不kF LVl线距:如平行移动仍无法避开时.可在整数<br/>道I-.提前转折.转折角下大于F"转拆殴偏离原设i于位汽的垂直距离不应大于l 3线距,并应回到原设<br/>i 107 }pnl :'F P段Hi ii f,% I. a<br/>MT/T 897一2000<br/>5.1.2 对于线束状三维地展勘探,接收线、炮线不准偏移或转折.<br/>5.1.3 测线号和测线桩号应由西向东,由南向北递增。侧线桩号以米为单位。炮点和检波点位置应有<br/>明显可靠标志,必要时测线端点应设置永久性标志。<br/>5.1.4 宽线、弯曲侧线、三维地展勘探应提供激发点、检波点的坐标和高程。宽线测线布置应采用线性<br/>正交排列型。弯曲测线地震勘探应通过计算确定激发点位置,以尽量保证覆盖次数均匀;测线转折时转<br/>折角一般宜小于300,并应在测线拐弯处设置激发点和检波点。<br/>5.1.5 在需进行地形静校正的地区,应沿测线实测地形剖面.<br/>5.1.6 每$t)9j1定一条测线后应及时进行计算,并绘出标有明显地形地物的测线草图。未经计算闭合的测<br/>线不得进行地震工作。<br/>5.1.7 测量原始数据和计算成果必须有专人检查和核算,发现问题要及时补正。<br/>5.1.8 侧量成果表和高程数据表应打印或用黑色墨汁抄写,并装订成册。<br/>5.1.9 测量原始资料和计算成果资料每个施工期结束后10日内上交。<br/>5.1.10 测量精度要求<br/>a) 激 发 点、检波点对附近勘控点平面位里中误差不大于sm。<br/>b) 激 发 点、检波点对附近勘控点高程中误差不大于0.5 m ,<br/>。 测 线 闭合长度不大于9k m,基线长度不大于6k m,<br/>d) 测 线 全长允许闭合差不大于3.0 丁m,基线不大于1.5 江m(L为测线或基线长度,以km<br/>计)<br/>。, 侧 线方 位角闭合差不大于1'J 丁,基线不大于30"V7 ,多边形不大于2511,/丁;三维地展测线方<br/>位角闭合差不大于45" ,下(,为测站数)。<br/>[) 测 线 长度相对误差不大于1/600,基线长度不大于1八200;三维地展测线长度相对误差不大于<br/>1/1000.<br/>5. 2 地震数据采集的基础工作<br/>5.2.1 低(降)速带的测定<br/>5. 2. 1门小折射:宜采用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排列长度应为低(降)速带总厚度的8--10倍。选择检<br/>波点距时,低速层、降速层和高速层至少均应有3道控制.<br/>5. 2门2 微测井:每个速度分层至少有3个观测点,在速度变化的拐点附近应加密观测。井口观测点<br/>(或激发点)离井口位置应不大于1 m,<br/>5.2. 2 干扰波调查<br/>一 般 可 采用单个检波器和小道距连续追踪的方式进行观测,宽频带接收。追踪干涉波应有足够的长<br/>度,并能求出各组干扰波的主要参数。<br/>5.2. 3 环境噪声观测<br/>在 随 机 干扰较强、记录信噪比较低的地区,应录制环境噪声,计算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br/>5. 2.4 试验工作<br/>5. 2.4. 1 生产前应进行试验,以了解勘探区内的地震地质条件和有效波、干扰波的发育情况,选择最佳<br/>激发、接收条件确定完成地质任务采用的基本工作方法。<br/>5.2.4.2 试验前应根据地质任务和设计要求,结合区内地震地质条件和以往工作经验有针对性地编写<br/>出试验方案。<br/>5. 2.4. 3 试验点、线i段)应选在区内有代表性的不同块段上,并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及单<br/>一因AI :1化的原则。<br/>5.2-4.4 试验结束后应及时进行资料处理和分析,写出试验总结,作出明确结论.并经上级主管部门认<br/>MTfT 897一2000<br/>5.2-4.5 未经试验或试验结论不明确,不得转人正式生产.<br/>5.2-4.6 生产中局部地段记录变坏时,需增做试验,找出原因,调整工作方法,使记录得到改善。<br/>5.3 二维地震数据采集<br/>5.3.1 采集参数的选择<br/>5.3.1.1 激发条件:<br/>a) 井 中 激发深度一般应在潜水面以下3^-5m ,尽可能选在粘土、砂质粘土等激发效果好的层位<br/>上。对于潜水面过深、炮孔难以达到潜水位以下的地区,激发层位应尽量选在不漏水的致密层中,并采取<br/>灌水及埋实等方法,以消除和减弱声波、面波等干扰。<br/>b) 组 合 爆炸方式,应由理论计算和试验确定,以最大限度地压制干扰,突出有效波。<br/>c) 采 用 可控震源,必须对展源台数、扫描方式、扫描频率、扫描长度、振动次数、组合形式、驱动电平<br/>等参数进行充分试验。扫描频率试验前,应对试验的扫描频率一致性进行检查,扫描频率应大于或等于<br/>二个倍频程。<br/>d) 采 用 电 火花震源时,应充电到额定电压;并应在有水的浅井或浅坑中激发。以消除声波干扰。<br/>5.3.1.2 检波器及检波器组合:<br/>a) 应 在 分析区内地艇地质条件和试验的基础上,选择检波器自然频率和检波器类型。同一勘探项<br/>目不得使用不同型号和不同参数的检波器。<br/>b) 根 据 地质任务的要求和干扰波调查资料,在试验的基础上确定检波器的组合形式、联接方式、组<br/>内距及组合基距,<br/>5- 3门.3 观测系统:<br/>a) 道 距 确定应符合空间采样定理,防止在频率一波数域处理中出现空间假频。<br/>b) 应 视 多次波发育情况合理地选择最大炮检距,并结合区内的特点保证浅、中、深目的层均能达到<br/>应有的叠加次数。<br/>c) 贾 盖 次数的选择,应保证满叠加后的信噪比不小于3,<br/>d) 应 根 据区内的构造特点,尽可能采用目的层下倾方向激发、上倾接收的施工方法。<br/>532 野外施工的技术要求<br/>5.3.2. 1 仪器站工作:<br/>a) 按 设 计和试验结果,正确选择仪器因素.<br/>b) 生 产 前要录制合格的日检记录,无合格日检,不得投人生产。<br/>c) 按 S EG规定要求监视记录直达波初至下跳,记录磁带(经计算机)显示为一负数。<br/>d) 每 炮 都应回放全波监视记录.若必须滤波回放时,应征得上级主管部门同意,且滤波通带应固<br/>定。<br/>e) 操 作 员应认真分析监视记录,及时发现和排除人为缺陷;记录变差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记录<br/>质量达到设计和标准要求<br/>I) 认 真 填写仪器班报。填写内容要准确、齐全,字迹要工整,特殊情况应注记。<br/>妇 同 一 勘探区多台仪器施工时。至少应在同一条测线上重复做Lk m的对比剖面,<br/>}:〕 每 夭 收工后,应及时将当日的原始资料交施工员或现场解释员验收<br/>.) 舔 录 完一盘磁带(软盘、后应立即去掉允写环或加上写保护<br/>5.3.2.2 放线工作:<br/>一 电 缆 ,`FR 拖、拉、踩、压,过道路时应防压保护;收线应及时盖好插头防护盖J<br/>卜) 电 缆 防尖印险波器接头应接触良好,不沽水和泥污,电缆应保待干噪,防止漏电,<br/>门 险 .皮 器色须讫坑埋置.做到插11,插紧、插准,必要时应使用加长尾锥险波器组合时应严格按组<br/>合图形理置 -几中心点对准桩号同一道内的1波器应埋置在同一高rq上,特殊埋置条件应庄班报中注<br/>记.<br/>MT/T 897一2000<br/>d) 因 特 殊情况,征得操作员同意后可适当移动检波器位f,但沿侧线方向移动不得大于1/5道距,<br/>垂直测线方向移动不得大于1/2道距,移动后应在仪器班报中注明.井口检波器埋I距井口不大于<br/>1 m,<br/>e) 放 线 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做好警戒,遇有特殊情况应及时向操作员报告。<br/>f) 检 波 器应轻拿轻放,不准强拉引线,工作结束后应将检波器擦拭千净并短路。<br/>9) 采 集 站应有专人保管;轻拿轻放,严禁撞击、摔碰;保持干操,不沽水和泥污。收工装车、存放时应<br/>加防展措施。<br/>5.3. 2. 3 激发工作:<br/>a) 使 用 炸药展源时,应执行GB 12950中的规定.<br/>b) 爆 炸 井深和药量应按设计要求执行,并在班报中准确记录。<br/>c) 爆 炸 机工作性能应良好,爆炸信号最大时差不得大于lms.组合姆炸时雷管应串联,并尽t使各<br/>炮药包埋置在同一标高上。<br/>d) 采 用 可控展源工作时,应保持其设计的组合图形。多台展源同时工作时,其工作频率、相位一致<br/>性应符合要求。<br/>e) 使 用 电火花展源时,充电电压应达到试验确定的额定值;且启爆同步性良好,误差不大于1m s.<br/>5.3.2.4 地震钻井(炮孔)工作:<br/>a) 并 位 应准确,一般应布置在测线同一侧、垂直距离侧线5m 的范围内。如遇特殊情况,井位沿测<br/>线方向偏离距离应不大于1/2道距,沿垂直测线方向偏离应不大于2个道距。<br/>b) 井 深 必须按设计或解释组(施工员)要求施工,且药包应下到规定的深度。<br/>c) 多 井 (坑)组合爆炸时,井(坑)距、位置和图形应符合设计要求。<br/>d) 应 遵 守钻机操作规程,电力线30m 以内不得施工钻孔。<br/>e) 认 真 填写钻井班报,特殊情况应在班报中注记.<br/>5-4 三维地震数据采集<br/>三 维 地 展勘探野外数据采集除执行5.1-5.3的有关规定外,根据三维工作的特殊性,还有如下要<br/>求:<br/>5.4. 1 观侧系统和采集方法,应使其资料有较高的信噪比和垂向、横向分辨率。一般应采用规则观测系<br/>统,在地表条件复杂的地区也可采用不规则观测系统。<br/>5.4. 2 道距的选择,应防止产生偏移假频和迭前处理时的空间假频。<br/>5.4.3 接收线距宜为道距的整数倍,一般为道距的2^-6倍,最大线距应小于第一菲涅尔带半径。<br/>5.4.4 最大炮检距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既要满足纽浅目的层反射系数德定,又要满足速度分<br/>析精度和压制多次波,还应减小动校正拉伸畸变对反射波频率的影响。<br/>5.4.5 应根据地下构造的复杂程度确定共中心点面元网格密度和理盖次数。且应使面元内各道炮检距<br/>分布均匀,覆盖次数稳定<br/>5.4.6 应绘制相应比例尺的工程布置图。工程布置图应以主要目的层等高线为背景,并标出主要地物、<br/>f也貌以及线束位置和全部接收、激发点、线。标明线束号,接收、激发线号以及激发点号、检波点号,整个<br/>工区每一个激发、接收点编号不得重复。且应建立相对坐标系。<br/>5.4.7 建立正确的空间属性文件,激发点、检波点位置变动时应及时修定、登录。<br/>5.5 多波地震勘探数据采集<br/>5. 5门激发<br/>激 发 横 波(、波)可采用振动型水平可控震源、炸药震源和冲击型机械震源。<br/>5.5.1.1 水平可控震源激发,波时,振动器的底板应呈锥形,并与地面有良好的祸合。<br/>5.5.1.2 炸药震源激发,波时.可采用单井或三排井激发。若采用三排井激发时,应采用导向延迟爆炸<br/>技术.中fill排爆炸片的药星要适当,左右或前后两排井距中间排井的距离应大于中间排井爆炸所形成的<br/>MT/r 897一2000<br/>破坏圈半径。<br/>5-5.1.3 用冲击型机械展源激发s波时,如撞击地表浅坑的垂直壁,撞击面积要合适,且宜在中等湿度<br/>的土壤中撞击;如撞击嵌人地下的钢垫板,钢垫板爪齿嵌人地下的深度应经试验确定。<br/>5.5. 1-4 应通过改变震源的激发方向,并使用计算机处理来合成P波震源,SV波震源、SH波震源。<br/>5.5.2 接收<br/>5.5.2.1 应采用三分量或两分盘检波器接收,检波器灵敏轴方向应与展源方向匹配,井严格定向。检波<br/>器应挖坑埋置,并呈水平状态。<br/>5.5-2.2 宜采用三分盘检波器进行波场特征调查,以选择s波、转换波最佳接收地段和观测方式.最大<br/>限度地削弱面波、声波等干扰,增强有效波能量。<br/>5. .5 .2 .3 波场分离宜在现场进行,v检查s波、转换波、纵波(p波)、干扰波的情况。<br/>5.5.2.4 应采集区内p波与s波的静校正数据.<br/>5. 5.2.5 使用一台(或双台)地震仪器记录多分量信息时,同类波的各个接收道各种因素应一致,仪器<br/>与检波器连接的排序应固定。<br/>5.6 折射波法地展数据采集<br/>5.6.1 采用相遇、追逐观测系统或共深度面元折射法进行观测。<br/>5.6.2 要求记录背景平静,能在初至区或续至区清晰地记录主要目的层的折射波。<br/>5.6.3 炮点应布置在桩号位置上。如遇障碍物移动炮点位置时,应在班报上注明。<br/>5.了垂直地震剖面法(VSP)数据采集<br/>5.7.1 选择波形重复性好的簇译类型,并保持激发条件稳定。激发参数应试验确定。<br/>5.7.2 观测方式、观测段范围和观测点距应根据地质任务的要求确定。观测点距应同时涛足空间采样<br/>定理<br/>5.7.3 零偏移距VSP偏移距不大于1/8;非零偏移距VSP偏移距不大于井深。<br/>5.7 .4 采用三分量检波器接收。<br/>5.7.5 在整个观测段中。一般每200 m选择一个试验点,以验证激发因素和仪器因素等是否合适.试<br/>验点可作为校核检查点,校核检查点总数应不少于全部观测点的10%.<br/>5.7.6 经试验后确定的工作因素不得随意改变,且整个观测段的工作方法应一致。<br/>5.了.7 施工前应冲洗钻孔,以保证电缆和检波器下井的安全.下井电缆和检波器应当绝缘良好,井下绝<br/>缘电阻不得小于ZMn.<br/>5.7.8 施工时,应先做试验点和校核点,然后在检波器提升过程中进行正式记录。为衰减电统彼.井中<br/>检波器提升到接收位置推靠固锁后,应放松电缆。检波器在固定位置上不得停留时间过长,禁止在井底<br/>10 n、以内滞留.<br/>5. 7. 9 为了监视震源子波波形变化,应设置子波检波器。子波检波器井至震源的距离应小于展源子波<br/>主频的波长,一般为lo m左右。井深应大于激发井深,并保证子波不受干扰。<br/>5. 7.10 施工中应及时分析监视记录,作出质量评述和初步整理。应检查观测点深度,重复观测点之间<br/>的时间误差不应大于1 ms。否则应及时校核和补充观测.<br/>5. 7. 11 当VSP孔不在地震测线上时,应穿过钻孔作联井测线。<br/>5.7.12 激发点附近应做低(降)速带R1定。<br/>5.8 雌 a,床水水文地震勘探数据采集<br/>应 依 据 水文地质的特殊任务,通过试验确定地震数据采集方法J<br/>5.9 现场处理系统<br/>5.91 勺监控1`t外施_〔质fit.P 验试验效果、调整野外施工部署和及时提供初步成果资料彩各施工单位<br/>应Mk: 'IT现场处理系统<br/>凡9.? Jill场朴理系统应终备她咸夕胜1常鲤处理现序的4本摸块·如预处理频l5i折.道编妞_匆至切<br/>MT/T 897一2000<br/>除、振幅补偿、滤波、抽道集、静校正、速度分析、动校正、水平至加、叠后修饰及剖面显示等。<br/>5.93 处理要求<br/>。) 处 理 前应对滤波参数、振幅补偿参数进行测试;<br/>b) 观 测 系统定义正确;<br/>c) 初 至 切除适当;<br/>d) 盈 加 速度选择合理;<br/>e) 剖 面 显示清晰、美观、能f均匀。<br/>5.9.4 当天施工的资料宜于当晚处理出初益剖面,以指导次日的野外施工。<br/>5.9.5 现场处理系统应有必要的工作环境,室内应整洁,温度、湿度适当。<br/>5.10 野外地展资料整理<br/>5.10.1 每天施工结束后,应将仪器班报与原始记录磁带以及测It,爆炸、钻井等班报进行核对。各种班<br/>报按测线顺序装订成册。班报式样见附录C 1,C 2,C 3,C 4.<br/>5. 10-2 监视记录分测线,按炮序装订成册。每册前应加贴封面,封面式样见附录C5。各监视记录册第<br/>一炮应加盖监视记录登录章(见附录C 6),其余记录可只填写日期、文件号、炮点桩号。采集因素改变<br/>时,应在相应的记录上注明。每张试验记录均加盖记录登录章,并填写齐全。<br/>5. 10. 3 地震折射(包括小折射),VSP,微测井、干扰波调查等监视记录,除完成上述整理外,地展折射<br/>记录上靠初至波左侧应标注初至时间,小折射每道还应标注检波点桩号;VSP ,微测井每张记录上应注<br/>明井号、文件号、检波点或炮点深度、炮点或检波点至并口距离及初至波时间;干扰波调查记录应标明道<br/>距、偏移距等。<br/>5.10.4 Wr始磁带、磁盘和磁带箱用统一规格的标签粘贴(见附录C 7),<br/>5.10.5 二维观测系统图(见附录C8 )第一炮的450线首、尾端应注明接收道序号,首端下方0.5 c m处<br/>注明文件号(炮号)和激发点桩号.并画出观测系统投影。以后每炮均应注明文件号,每5炮标注一次桩<br/>号,空炮不应空号。空炮、废炮(可利用废炮除外)可分别用红线和蓝线表示清楚。<br/>5.10.6 三维勘探应画出观测系统的整体显示图,除纵向、横向二维观侧系统外,还应画出接收线和激<br/>发线的平面位置,并标明文件号。<br/>5.10. 7 三维勘探应绘制激发点、检波点位里分布图,整个工区激发点、检波点编号不得重复.<br/>5.10.8 建立正确的空间属性文件,激发点、检波点位里变动时,必须及时修正。<br/>5. 10.9 宽线应画出主测线的观测系统图及炮点平面位置图,并标明文件号和测线方位角。弯线应按实<br/>际坐标绘出全部炮点、检波点的平面位置图,标明文件号及检波点简化桩号。<br/>5.10.10 VSP施工时应画出井场布置平面图。<br/>6 地震数据处理<br/>6.1 处理前的准备工作<br/>6.1.1 地震资料送计算站处理时,用户应提供下列基础资料。<br/>6.1.1.1 野外原始资料:<br/>a) 磁 带 或磁盘、仪器班报;<br/>h) 观 测 系统图;<br/>。) 测 线 位置图(包括地质构造和钻孔位置);<br/>d) 地 震 测线和钻孔坐标数据;<br/>r) 表 层 静校正资料(地形高程剖面、低降速带厚度及速度、:值等数据);<br/>[) 现 场 处理监控剖面。<br/>6.1.1.2 处理说明N:<br/>山川 户 提 供.内容包括:<br/>MT/T 897一2000<br/>a) 概 况 ;<br/>b) 野 外 施工方法、激发及接收因素、原始资料质量;<br/>c) 处 理 目的及对处理成果的要求。<br/>6.1.1.3 三维数据处理在6.1.1.1和6.1-1.2的基础上还应提供:<br/>a) 三 维 观测系统平面图及以往二维勘探成果;<br/>b) 激 发 点、检波点的坐标和高程应用磁盘提供(格式见附录C12).<br/>6.1.1.4 宽线处理还应提供标明激发点、检波点排列方式的侧钱位Im.<br/>6.1.1.5 VSP数据处理还应提供井场布置图及激发点与深井井口的水平距离、方位、高差.<br/>6.1.1.6 资料重复处理时除按6.1.1.1和6.1.1.2提供资料外‘还应提供原处理剖面及参数测试资料<br/>及原处理流程。<br/>6.1.2 处理什划<br/>由用 户 与处理单位共同制定,处理计划分为:<br/>6.1.2.1 试处理计划:<br/>a) 试 验 线的选择:试验线应选择1^-2条有代表性的测线,并包括反射波质A好、波组连续突出的<br/>地段及信噪比低的地段。<br/>b) 试 处 理内容包括:选择模块,参数测试及确定批量处理流程。<br/>6.1.2.2 批a处理计vi<br/>a) 处 理 顺序及进度安排.<br/>b) 对 最 终剖面和图件的要求。<br/>6.2 二维数据处理<br/>6.2.1 基本内容<br/>6.2.1.1 盈前处理:包括道炮编辑、真振幅恢复(补偿)、去噪音、人工静校正、反褶积、盈加速度及刑余<br/>静校正t求取等。<br/>6.2.1.2 共中心点叠加或倾斜时差校正登加(DMO).<br/>6.2.1.3 叠后处理:包括去噪音、频率补偿、反Q滤波、反褶积、偏移等.<br/>6.2.2 处理要求<br/>6.2.2.1 预处理:<br/>a) 观 测 系统定义正确。<br/>b) 按 单 次夜盖抽显单炮记录(如豁要局部可加密)、废炮、坏道剔除彻底,对于野值或乱跳值应作时<br/>窗切除。<br/>c) 初 至 切除合理。<br/>d) 解 编 炮数与记录长度要和处理说明书要求一致.<br/>c) 对 未 相关的可控震源资料,相关前应显示辅助道,选用用户提供的正确扫描讯号相关。<br/>6.2-2.2 静校正:<br/>a) 人 工 静校正数据正确,交点静校正量应闭合。<br/>b) 做 初 至折射静校正时,交点处的地表结构模型应吻合.求出的静校正量应一致.<br/>c) 静 校 量变化较大地区(段),应显示静校后的单炮记录和动校后的CDP道集。<br/>d) 剩 余 静校正应选择合适的标准层及时窗长度。<br/>6.2 .2 .3 叠加速度和偏移速度:<br/>:。) 速 度 分析点应k在地形起伏不大、地层倾角平缓、反射波品质优良及波组齐全的地段(在初步受<br/>加刑而L选取),片根据构造复杂Fli度适当加密<br/>6) 解 释 速度i#时要yj1 8纵向及做向变化的规律ft,对速度跳跃点附近要加密潜点.并分析原因。在<br/>iwl线交点处应检查速度选择的合理性<br/>tt<br/>MT/T 897一2000<br/>c) 在 速 度分析点上进行道集动校正显示,以检查速度和切除参数的正确性.<br/>d) D M O应采用倾斜时差校正速度(DMO速度)。<br/>e) 偏 移 速度应通过偏移速度扫描试验确定。<br/>6.2-2.4 振幅补偿、反摺积,a波、去噪及动校切除等参数应通过试验确定。经处理后,浅、中、深层能t<br/>均衡,信噪比和分辨率均应有所提高。<br/>6.2.2.5 叠加和偏移:<br/>a) 叠 加 剖面无明显规则干扰波,无明显的噪音背景。<br/>b) 偏 移 剖面归位合理,断点清晰,在有效波范围内无画孤现象.<br/>6.2-2.6 相对振幅保持处理应做好至前补偿,避免破坏振幅相对关系。<br/>6.3 三维数据处理<br/>6.3.1 处理内容<br/>除 6. 2.1 所列项目外,还应包括:<br/>a) 三 维 DMO 盈加。<br/>b) 益 后 三维数据体擂值和三维偏移。<br/>c) 构 造 复杂地区宜采用迭前偏移.<br/>6.3.2 处理要求<br/>除 按 6. 2 .2 执行外,还有如下要求:<br/>6.3.2. 1 预处理:<br/>a) 共 中 心面元道集分选正确,面元大小符合设计要求。<br/>b) 提 供 线性动校正和初至拉平剖面.绘制激发点、检波点位里分布图、最大和最小炮检距图,以检<br/>查炮、检位t的正确性。<br/>6.3.2.2 静校正:<br/>a) 做 基 准面静校正时,应对用户提供的各点静校正数据进行面上平滑处理。<br/>b) 剩 余 静校正时,形成模型道的CDP面元个数应通过试验确定.<br/>6.3.2.3 盈加速度和偏移速度:<br/>。) 在 三 维构造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三维登加速度模型。<br/>b) 三 维 偏移速度模型可由三维叠加速度求取的均方根速度或由DMO速度在侧区内钻孔资料的<br/>约束下进行平滑、内插而得到,并经偏移试验最后确定。<br/>c) 三 维 速度分析应具有速度谱、动校正后的CDP道集显示、等时速度切片等图件。各种图件应显<br/>示清晰,绘图参数能满足分析要求。<br/>6.3.2.4 叠加和偏移:<br/>a) 应 选 择合适的盈加方式,使登加的纵、横向剖面无强的噪音背景.<br/>b) 偏 移 前宜作好相对振幅保持处理,使振幅信息能够反映与煤层(目的层)有关的地质信息。<br/>。) 进 行 偏移试验用的剖面应有一定的数t,并且在工区内均匀分布。<br/>d) 三 维 偏移后的垂直时间剖面在信噪比、分辨率和噪音背景等方面应优于原来的二维剖面。<br/>6.3-2.5 三维数据体拼接和插值时,应保持能量均匀、波形一致、无异常时差。<br/>6.4 特殊处理<br/>6.4. 1 特殊处理的主要内容<br/>特 殊 处 理为常规处理以外的其它处理,如波阻抗剖面、地展合成测井、振幅一炮检距分析(AVO),<br/>多道模型反演、亮点(相对振幅保持)、正反演模型计算、三瞬剖面等。<br/>6.4.2 特殊处理的前期处理工作要求<br/>前 期 处 理,除选择合适的流程、模块和参数外,还应做如下工作:<br/>G-4. 2. 1 数据应经过精细处理,并做好各种补偿,尽金消除震源、仪器、大地滤波效应及炮间能址差异<br/>MT/T 897一2000<br/>和道间能量差异,使其频率、振幅、相位特性得到相对保持。<br/>6.4.2.2 叠前、叠后应尽量不做多道滤波处理。<br/>6.4-2.3 界面倾角较大或两组倾角同时存在时应作DMO处理.<br/>6.4.2.4 最终叠加剖面分辨率高、信噪比高、能够正确反映地质现象。<br/>6.4.2.5 最终偏移剖面同相轴归位良好,在目的层有效范围内无画弧现象。<br/>6.4-2.6 处理采样率不大于1 ms,<br/>6.4-2.7 做面积处理时,交点闭合差不大于3 ms,波形特征基本吻合。<br/>6.4.3 波ml抗转换处理技术要求<br/>6. 4.3.1 用户应提供下列资料:<br/>a) 保 持 振幅的高分辨、高信噪比的水平叠加带或偏移带;<br/>b) 解 释 后 的叠加或偏移剖面;<br/>e) 必 要 的测井资料;<br/>d) 平 均 速度曲线或VSP资料;<br/>e) 以 目 的层等高线图为背景的测线平面位置图(包括标定井井位);<br/>f) 速 度 谱及层速度资料;<br/>9) 处 理 时选定的地震子波。<br/>6.4.3.2 声波测井曲线和密度测并曲线宜使用井径校正后的资料。<br/>6.4.3.3 应做子波的零相位化处理。对同一区块应保持振幅、相位特征基本一致。<br/>6.4-3.4 振幅标定合理。<br/>6.4. 3.5 低频分量应与标定井的声波测井曲线的低频分量形态相吻合。作面积波阻抗转换时,低频分<br/>量在交点处应基本闭合。<br/>6.4.3.6 地展合成测井曲线和声波测井曲线基本一致,地展合成测井剖面上的曲线不能有人为的突<br/>变。<br/>6.4.3.了彩绘色标应根据地震合成测井的速度可达到的分辨率及突出目的层的原则选择,且色调柔<br/>和,对比明显,异常清晰。<br/>6.4.4 AVO处理技术要求<br/>6.4.4.1 八VO处理应从野外原始资料开始,按AVO的特殊要求进行。做AVO分析的地段一般要求<br/>产状平缓,地履资料信噪比高。<br/>6.4.4.2 地层倾角较大时,对做AVO分析的CDP道集必须作保持振幅的叠前偏移或保持振幅的<br/>DMO 处理。<br/>6.4.4.3 应做消除振幅畸变的各种校正和补偿。如观测系统误差校正、大地衰减的Q值补偿、地表一<br/>致性振幅处理等。<br/>6.4. 5 多道模型反演处理技术要求<br/>6.4.5.1 用户应提供下列资料:<br/>、) 保 持 振 幅的高分辨偏移数据带;<br/>}) 作 过 精细地震解释的叠偏剖面;<br/>)钻 井 地 质 柱状图;<br/>I) 测 井 资 料<br/>6.4. 5. 2 报据测井资料和解释过的地震地质资料建立波阻抗初始摸型<br/>64 5.3 处理中应检查剩余误差以控制迭代次数和处理质量o<br/>6-4. 5. 4 处理结束时应显示相关曲线图和散点图,以检查反演结果,<br/>6. 4. 5. 5 反演结果应进行彩色显示,色标要求同6.4.3.7.<br/>6.4.6 亮傲处理技术要求<br/>13<br/>MT/T 897一2000<br/>在 保 持 振 幅 剖面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区域平衡参数,使得显示的最终剖面背景弱、异常(亮点)清晰。<br/>6.4. 7 瞬时相位、频率、振幅包络及视极性剖面宜采用彩色显示,色标要求同6.4.3.7,<br/>6.4.8 水文地震勘探资料处理重点做好三瞬、波阻抗和地震合成测井等剖面的处理。<br/>6.5 多波数据处理<br/>6.5.1 多波处理的内容及要求<br/>多 波 处 理 除 按6.2 的内容执行外,还应做下列工作。<br/>6.5.1.1 做好波场分离、振幅补偿、提高信噪比及速度分析等处理工作。<br/>6.5.1.2 做好S波、转换波的静校正和剩余静校正。<br/>6.5.1.3 在做转换波处理时,应形成共转换点记录,求取转换波叠加速度,实现共转换点叠加。<br/>6.5.1.4 处理中尽量保持资料原有的频带宽度。<br/>6.5.2 多波处理除提供p波、s波及转换波时间或深度剖面外,还应提取纵横波速度比、传播时间比、<br/>振幅比、泊松比等信息。<br/>6.6 折射波数据处理<br/>6.6.1 应根据测区地质任务和地震地质条件,选择不同的处理模块和处理方法,提高信噪比和改善分<br/>辨率。<br/>6. 6. 2 折射波资料处理应绘制出综合时距曲线。<br/>6.6 .3 共面元折射资料处理(包括相关迭代、动、静校正)按6.2中的有关内容执行。<br/>6.6.4 处理时自动拾取同相轴的时间应与单炮记录显示的时间一致。<br/>6.6.5 解编数据长度和采样率一般应和原始记录一致。<br/>6.了VSP数据处理<br/>6.7.1 VSP处理基本内容<br/>a) 解 编 、道编辑、垂直叠加。<br/>b) 频 谱 分析和滤波。<br/>c) 震 源 子波整形<br/>d) 振 幅 补偿及道间均衡<br/>曰 三 分 量合成。<br/>幻 波 场 分离。<br/>9) 从 下 行波中拾取初至波时间。<br/>1,) 从 下 行波中提取反摺积算子,对上行波作反摺积;双程时处理(时移校正)。<br/>I) 零 偏 移距选取走廊和走廊叠加;非零偏移做VSP-CDP剖面转换。<br/>6. 7. 2 处理成果<br/>6. 7. 2. 1 零偏移VSP处理成果:<br/>a) 原 始 记录显示图:包括井下记录道、子波记录道(用三分量检波器接收时应提交三分量显示图以<br/>及矢量合成后的显示图);<br/>b) 厂 行 波记录显示图;<br/>c> 反 f pl积后的_L行波正、负极性记录显示图;<br/>}〕 ! 行 波层拉平(时移校正)正、负极性记录显示图;<br/>。) It 廊 叠加显示图(重复显示不少于7道);<br/>f) 速 度 图:包括深度一初至时间曲线、深度一平均速度曲线、深度一层速度曲线;<br/>妇 各 种 频谱图:<br/>h) p ,s 波同时观测时还应提交p,s波速度比曲线、泊松比曲线、速度积曲线、矢端图<br/>6 7. 2. 2 1K零偏移VSP处理成果:<br/>「) 片 I,记录道、子波记录道原始记录显示图,用三分员检波器接收时应提交三分址显示以及矢坡<br/>MT/T 897一2000<br/>合成后的显示图;<br/>b) 下 行 波记录显示图;<br/>c) 反 摺 积后的上行波正、负极性记录显示图;<br/>d) V SP -CDP叠加剖面正、负极性显示图;<br/>e) 模 型 显示及射线追踪、行道叠加图.<br/>6.8 弯线、宽线数据处理<br/>6.8.1 弯线处理除按6.2的内容执行外,还有如下要求<br/>6.8.tl 绘制激发点、检波点野外排列图及激发点一检波点中点平面位置图(即反射中心点散布图).<br/>6.8.1.2 中心输出剖面应位于各反射点条带的中央,可采用计算机自动拾取或人工确定中心输出剖面<br/>线。<br/>6.8.1.3 共反射面元平行于输出线的矩形边一般应等于检波点距的1/2,垂直于输出线的矩形边尺寸<br/>的选择应满足共反射面元道集形成的时间条件。<br/>6.8.1.4 应尽可能运用宽线处理方式对各输出剖面进行横向倾角扫描叠加,以充分利用各反射点的数<br/>据,提高中心输出剖面质量口<br/>6-8.2 宽线处理内容及处理成果<br/>6.8.2.1 处理内容:除按6.2内容执行外,还应单线叠加;道重排一形成横向道集;横向倾角扫描和叠<br/>加;纵向倾角扫描和叠加;根据能量一时间表计算横向倾角、纵向倾角,确定界面真倾角和倾向。<br/>6.8-2.2 处理成果:<br/>a) 单 线 时间剖面;<br/>b) 垂 向 亚加剖面;<br/>c) 横 向 倾角剖面;<br/>d) 横 向 宽线受加剖面(SS剖面);<br/>e) 宽 线 超级叠加剖面(SSS剖面);<br/>f) 宽 线 偏移剖面;<br/>9) 宽 线 矢量剖面;<br/>h) 目 的 反射层的空间产状要素。<br/>6.9 处理成果图件及要求<br/>6.9.1 图件<br/>速度 谱 、速度扫描、频谱分析、时间(深度)剖面、时间与深度的水平切片、各种平面图、三维数据立体<br/>图等。<br/>6.9.2 图件要求<br/>6. 9.2. 1 速度谱及道集动校正显示图件应打印测区代号、测线号、CDP点号等。<br/>6.9-2.2 时间剖面上一般每隔50 ms显示一根记时线,每隔500 ms显示加粗的记时线;剖面两端应显<br/>示10 ms间隔的短记时线及每100 ms间隔显示加粗的短记时线;深度剖面的两端应有深度标记。记时<br/>线与深度线应平直、准确、无断开现象。<br/>69.2.3 时间(深度)剖面上方应标记测线桩号,并在上方和下方同时标注CDP点号。<br/>6.9-2.4 剖面应有边图、顶图。边图的内容应包括:测区名、队名、测线号、主要的野外采集参数、处理模<br/>块名及t要参数、测线位置示意图、剖面横向比例尺、处理日期等;顶图内容应包括:相交测线标记、钻井<br/>位置标记、叠加速度或偏移速度数据、叠加次数曲线、静校正量变化曲线和地面高程剖面<br/>6.9.2.5 水平切片应标注测区名称、时间和坐标。<br/>692.6 彩绘图件应有色标标记.同一测区内的同类剖面应采用相同的色标<br/>6. 10 处理报告<br/>资 料 处 理结束后应山处理单位提出处理报告,内容包括:<br/>MT/T 897一2000<br/>6.10.1 野外资料采集及原始资料特征分析。<br/>6.10.2 处理要求。<br/>6. 10.3 处理时间及完成工作量。<br/>6. 10.4 资料处理工作<br/>6.10.4. 1 试处理:<br/>a) 试 验 内容、方法、参数、流程;<br/>b) 试 验 成果的分析和研究;<br/>c) 确 定 批量生产参数、流程的依据。<br/>6.10-4.2 处理效果分析:<br/>a) 压 制 干扰,提高信噪比、分辨率的效果;<br/>b) 交 点 闭合情况;<br/>c) 特 殊 处理的效果;<br/>d) 地 质 效果。<br/>6. 10-4.3 批量处理的质量评价。<br/>6. 10.5 存在问题与建议。<br/>6. 10.6 报告中应附必要的分析性图件和典型剖面。<br/>6.10.7 处理报告经提交单位与用户共同验收后与处理成果一并提交。<br/>地双资料解释<br/>基础工作<br/>1 解释前的准备工作<br/>1.1 全面收集测区及邻区以往地质、钻探及物探等有关资料,并了解各次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及结<br/>7 不又不论<br/>7.1.1.2 充分掌握野外数据采集的具体情况(包括仪器状况、地形、激发和接收条件等),资料处理方<br/>法、流程、参数和地展时间剖面质量等。<br/>7.1.1.3 绘制地展勘探报告平面和深度剖面底图。<br/>7.1.2 速度资料的研究<br/>7.1.2.1 时深转换的平均速度一般用反射波速度标定法,也可从声波测井、VSP资料中获取。在没有<br/>钻探,VSP和声波测井资料时,应利用速度谱(或速度扫描)计算平均速度;所使用的速度谱应选择在地<br/>层倾角平缓、反射波品质好、波组齐全的地段,并做好倾角校正。<br/>7.1.2.2 在不同的勘探阶段,各种速度点的密度应按成果图件的精度要求确定。<br/>7. 1.2.3 使用反射波速度标定法求取地层速度时应在三维空间进行。对于层状介质应分层进行速度标<br/>定。<br/>7.1.2.4 综合全区速度资料,掌握速度纵、横向的变化规律,绘制速度展开图及速度平面变化图等有关<br/>图件。<br/>7.1.3 层位标定<br/>7-1.3.1 确定目的层反射波极性<br/>7.1.3.2 采用VSP和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结合过并剖面的波组特征进行层位标定。<br/>7门3. 3 做人工合成地震记录一般应采用声波和密度测井曲线。当用伽玛伽玛测并、电阻率测并曲线<br/>用拟合法求取层速度时,新生界N盖层、煤系地层应采用各自的参数分别拟合。各类测井曲线深度采样<br/>问隔应不大于3 m.<br/>7.1.3.4 做人工合成地震记录时,子波的主频、长度和极性应与相应的目的层反射波一致或接近。<br/>7.1.3.5 在地层倾角较大的地区,人工合成地震记录及走廊叠加剖面应与经过偏移处理的剖而进行对<br/>If ;<br/>MT/T 897一2000<br/>比解释。<br/>7.1.4 目的层反射波的命名<br/>7.1.4.1 目的层反射波一般应选择主要煤层、不同时代地层界面等的反射波。<br/>7.1.4.2 目的层反射波应采用地质时代符号和主要煤层编号为角码进行标记.如:<br/>a) 第 四 系底界面反射波为TQ;<br/>b) 7 煤 层反射波为T,;<br/>。) 同 一 时代地层内部反射波,应由老到新地在该时代反射波代号后加阿拉伯数字(如Te,、 Tei)来<br/>表示。<br/>7.2 二维地震资料解释<br/>7.2.1 反射波的对比<br/>7.2.1.1 在正确识别各种地震波的基础上,应用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进行相位对比和波组、波系<br/>对比。<br/>7.2-1.2 对浅、中、深层反射波应整体对比,并分清主次,特别着重于主要构造及目的层对比.<br/>7.2.1.3 时间剖面对比的彩色笔迹.不得掩盖原始波迹面貌,其着色原则是:<br/>a) 煤 层 反射波用浅红色;<br/>b) 特 殊 波用浅绿色;<br/>c) 断 层 线用红色;<br/>d) 不 同 时代地层底界面反射波采用相应地质年代地层的颜色。<br/>7.2.1.4 反射波的对比应反复检查,并利用多种方法处理的时间剖面验证解释对比的可靠性。<br/>7.2.1.5 在时间剖面交点处要进行整道波形对比,对比的主要目的层反射波时间闭合差应不大于三分<br/>之一视周期。<br/>7.2.2 层序划分<br/>7.2.2.1 有条件的地区应根据区域地质规律,反射波组和波系的宏观结构特征,介质层速度的宏观变<br/>化,地展时间剖面中的削蚀、冲刷、超覆、退覆、顶超、底超等现象划分地震层序和子层序.根据地质任务,<br/>在煤系地层中还可划分子层序。<br/>7.2-2.2 地震层序的划分应与地层层序相对应。<br/>7.2.3 构造解释<br/>7.2.3. 1 断层解释:<br/>a) 断 点 解释:<br/>I) 根 据 反 射 波或波组、波系的错断、终止、扭曲、产状突变、分叉合并、相位转换、断面波、绕射波<br/>等标志识别断点。<br/>2) 利 用 水 平 叠加剖面解释断层时,应注意空间关系。<br/>3) 利 用 偏 移 剖面解释断层时,相交测线上的同一条断层的断点应进行射线闭合,<br/>4) 在 时 间 剖 面上连接浅、中、深层反射波断点的断层线应符合地质规律。<br/>b) 断 点 品质级别:<br/>依 据 断 点在时间剖面上的显示持征,分A,B,C三级。<br/>1) 八 级 断 点 :反射波对比可靠,断点清晰,能可靠确定断层上、下盘。<br/>2) 日 级 断 点 :达 不到八级又不是c级断点者<br/>3)( 、 级 断 点 :两盘反时彼连续性较差,有断点显示,但标志不够清晰,能基本确定断层的一盘或<br/>开降关系<br/>U) 断 点 的At合:<br/>I) [ , ,I一 条 断 层 (tWI},15N Itlll .的断点显示特征和性质应一致<br/>竺) 同 4Yl 断 I III邹断点落l,.':接近或有规津变化』<br/>17<br/>MT/T $97一2000<br/>3) 断 层 走 向 或相互切割关系应符合区域地质构造规律。<br/>4) 不 能 组 合 的断点为孤立断点。<br/>d) 断 层 编号:<br/>断 层 应 有 次 序地编排;与以往勘探的断层一致的应使用原编号。<br/>e) 断 层 控制程度级别:<br/>断层 分 可靠断层、较可靠断层、控制程度较差断层三级.<br/>1) 可 靠 断 层 :断层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相邻地震测线控制,且A级断点不低于5o%,A+B级断点<br/>不低于75%;断面产状、性质明确,落差变化符合地质规律。<br/>2) 较 可 靠 断 层:断层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相邻地展测线控制,A+B级断点不低于60%;断面产<br/>状、性质较明确。<br/>3) 控 制 程 度 较 差断层:达不到上述要求者.<br/>7.2-3.2 形态解释:<br/>地 层 倾 角较大时应以偏移时间剖面为主,多种剖面综合对比。构造复杂时可采用正、反演模拟技术<br/>验证解释结果。<br/>7.2-3.3 其它构造解释:<br/>根 据 地 质任务要求,对其它地质构造现象进行解释。<br/>7.2. 4 沉积环境解释<br/>7.2.4.1 应充分研究测区内有关沉积相的空间分布模式及相关的地震相。<br/>7.2.4.2 结合区域地质,充分利用钻孔、测井、VSP等资料综合分析,标定地震相参数特征,为地展相<br/>向沉积相转化提供依据。<br/>7.2.4.3 反射波组特征分析应与沉积结构特征分析统一,地展相解释应与沉积相解释统一。<br/>7.2-4.4 根据需要绘制沉积相平面图、沉积环境图等有关图件,指出与沉积相有关的赋煤和煤层富集<br/>规律。<br/>7.2.5 岩性解释<br/>7.2.5.1 煤层解释:<br/>。) 利 用 测井资料、VSP和地震资料提取各种物性参数,研究物性参数与煤层及煤层(成)气的关系,<br/>结合地质资料解释主要煤层变化特征。<br/>b) 利 用 正、反演模拟技术结合钻探资料研究煤层厚度变化规律,编制煤层厚度变化趋势图.<br/>7.2.5.2 岩浆岩解释:<br/>结 合 地 质资料研究岩浆岩的空间分布,解释对主要煤层的影响范围。<br/>7.2.6 解释成果图件的编制<br/>图 件 内 容和比例尺应根据各勘探阶段地质任务而定。<br/>7.2.6.1 c。等时线平面图:<br/>,) ; 等 时线平面图是编制等高线平面图的过渡图件.其作图层位应选择主要目的层(如煤层)或有<br/>关的标准层。<br/>b) 一 般 以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为基础编制;按等时间隔取值,且测线交点、构造特征点、断点两侧也<br/>应取值<br/>。) 在 时 间剖面上读取同相轴时间数据时应采用层位标定的统一相位.读数误差不超过12m s,<br/>d) 等 时 线距应根据成图比例尺及地层倾角大小确定,一般以20^30m s为宜。勾绘的:.、等时线要<br/>与实际数据相符,圆滑后个别点与实际数据点偏离误差应小于三分之一等时线距。<br/>e) 应 按 测线把断层上、下盘的断点投影在平而图上。根据时间剖面反映的构造特征,先组合落差<br/>大、延伸长的主断层。然后组合较小断层,并研究断层组合的合理性。<br/>7.2.6.2 等高线平而图:<br/>MT/T 897一2000<br/>a) 等 高 线平面图绘制可采用“直接空校法”,也可采用“t,梯度法”.速度横向变化大的地区,应进行<br/>变速空间校正。<br/>b) 在 概 查或普查阶段,也可以先绘制深度剖面,然后再编制等高线平面图。但在地层倾角较大的地<br/>区,地震界面必须进行空间位里校正。<br/>c) 等 高 线距应根据测区地层倾角的陡缓及勘探程度而定,普查一般不大于100m ,详查一般不大于<br/>50 m,精查一般不大于25 m,采区勘探一般不大于20 m,<br/>d) 可 靠 等高线用实线表示,推断的等高线用虚线表示。<br/>7.2-6.3 地展地质剖面图:<br/>a) 在 由 to等时线平面图直接转换为等高线平面图时,地震地质剖面图的绘制可采用在等高线图上<br/>沿地震测线或给定位置切剖面的方法.<br/>b) 在 先 编制深度剖面,再编制等高线图时,对地震地质剖面图应进行射线偏移校正,可采用“直接<br/>空校法”,也可采用、。梯度法”绘制剖面.<br/>c) 地 震 地质剖面图中,目的层通常用粗线表示,一般层位用细线表示,并以实线和虚线表示品质级<br/>别。<br/>d) 地 质 任务要求解释主要目的层的厚度变化趋势时,剖面上应体现其研究成果。<br/>7.2-6.4 新生界等厚线平面图或基岩顶界面等高线平面图:<br/>根 据 等 to平面图(或深度剖面图)绘制。<br/>了3 三维地震资料解释<br/>三 维 地 展资料解释应以工作站解释为主,除执行7.2 中的有关内容外,其要求如下:<br/>7.3.1 垂直时间剖面的对比<br/>7.3-1.1 在选择部分纵、横向基干剖面(应选过井剖面)重点解释的基础上,逐渐加密进行解释。<br/>7.3.1.2 垂直时间剖面解释的重点,<br/>7. 3. 2 主要层段水平切片解释<br/>7.3.2.1 目的层的追踪应与纵、横向垂直剖面追踪的相位一致。<br/>7.3-2.2 水平切片上识别断层的标志有同相轴中断、错动、扭曲和频率突变等。所解释的断层位置应与<br/>垂直剖面上的断层位置相吻合。<br/>7.3-2-3 水平切片应结合纵、横向垂直剖面进行综合解释。<br/>7.3.3 断点及断层评价<br/>一 般 可 按40m X 8 0m 的网格抽检时间剖面,用7.2 .3 .1 6和7.2 .3. I d的标准对断点及断层进行<br/>评价。当一条断层参与评价的断点数少于3个时,应加密抽检时间剖面.<br/>7.3.4 成果平面图的绘制<br/>7.3.4. 1 应用水平切片与垂直剖面相结合的方法编制c。等时线平面图时.应在标定相位的中心线位置<br/>勾绘等时线。<br/>了.3.4.2 利用测区速度资料,依据to等时线平面图直接进行时深转换,编制等高线平面图。<br/>7-3 -4.3 采用叠前深度偏移的测区,可直接编制等高线平面图。<br/>7. 3.4. 4 其它解释图件:<br/>。) 目 的 层速度平面图;<br/>卜) 水 平 切片图;<br/>。) 鸟 瞰 图;<br/>J) 三 维数据体立体图;<br/>)层 拉 平 切 片 ;<br/>f) 带 解 释成果的时间剖面;<br/>r) 地 质 剖而图:<br/>19<br/>MT/T 897一2000<br/>h) 特 殊 处理剖面图。<br/>了.4 宽线地震资料解释的特殊要求<br/>7.4.1 利用倾角剖面分辨波的横向干涉带和辨别侧向反射波,追踪有效波.<br/>7.4.2 利用矢量剖面识别和解释断层。<br/>7.4. 3 利用宽线叠加剖面和矢量剖面揭示地层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剖面内小型构造及煤层尖灭、分叉、<br/>合并等地质现象。<br/>7.4.4 利用各单线作宽线to等时平面图,提高成果解释精度。<br/>了.5 多波地震资料解释的特殊要求<br/>7.5.1 应在识别各个波种类型基础上,将P's波及转换波时间剖面转换成深度剖面,并进行对比。<br/>7.5.2 应用VSP资料和P、:波及转换波波组特征的相似性及特殊显示确定各个波种对应的地质层<br/>位.<br/>7.5.3 应用P波与s波、转换波的时间比、振幅比、速度比以及泊松比等参数进行岩性和煤层(成)气解<br/>释,研究储集层岩性、厚度及裂陈发育带,研究与煤层(成)气储集参数(孔隙度、饱和度、渗透率和地层压<br/>力)的关系.<br/>7.6 折射波地震资料解释<br/>7.6.1 折射波资料解释分为人工解释和计算机解释两种,<br/>7.6.2 折射波资料的人工解释<br/>了.6.2.1 折射波的对比:<br/>a) 依 据 折射波相位、振幅、频率、视速度等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进行波的对比,并依据相遇时距曲<br/>线互换点时间一致性和追逐时距曲线的平行性识别同一界面的折射波。<br/>b) 依 据 波的干涉及波形特征的变化规律确定波的里换点。<br/>c) 应 根 据波形变化、波的干涉、视速度突变、同相轴中断或错动以及出现绕射波等标志进行断层解<br/>释。<br/>d) 相 交 测线处的折射波运动学、动力学特征应基本一致。<br/>7.6-2.2 图件的编制:<br/>a) 应 绘 制初至波或续至波相遇综合时距曲线,使用比例尺为纵向lcm 相当于20m s,横向lcm 相<br/>当于20 m,<br/>b) 剖 面 图:可采用相遇(或追踪)时距曲线延迟时间法、t。法和差异时距曲线法及时间场法等进行<br/>资料解释,绘制折射界面,并将断点、界面速度标注在折射界面的相应位置上。<br/>。) 平 面 图:<br/>1) 界 面 速 度 及基岩地质图:按坐标将断点及界面速度值展在相应的测线上,并根据地质规律组<br/>合断层和勾绘界面速度图;再根据界面速度的变化范围与各个时代地层或岩性的对应关系编制基岩地<br/>质图,并标注地质时代.<br/>2) 界 面 深 度 平面图:根据深度剖面图绘制。<br/>7.6.3 折射资料的计算机解释<br/>7.6.3.1 应以先单重后多重观测系统的顺序并采用准旅行时法、哈莱斯法、共扼点法、时间项法与波路<br/>计算法等进行计算机自动作图解释,完成折射界面的绘制和速度参数的求取,<br/>7.6.3.2 根据同一界面连续追踪情况,一次输入记录应以1-3个排列为宜。<br/>7.6 .3. 3 计算机解释资料应有5%-10%的人工解释成果进行校验。<br/>7.6.3.4 91件编制要求同7.6.2.2,<br/>了.了VSP资料解释<br/>7. 7. 1 正确识别VSP资料上的直达彼、反射波、折射波、多次波、绕射波、转换波以及井筒干扰波等各<br/>种类型的波<br/>MT/T 897一2000<br/>7.7.2 与地震剖面对比标定主要反射层对应的地质层位,并求取速度参数.<br/>7.7.3 在进行多波勘探时,根据VSP资料的P's波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标定地震P"、波时间剖面反<br/>射波的反射时间,确定同一地震反射界面在P.:波时间剖面上的对应关系.<br/>7.7.4 鉴别地震剖面上的多次波,并确定多次波的传播路径。<br/>7.7.5 进行横向预测,研究井旁构造,确定断点离井距离。<br/>7.7.6 预测未钻穿地层反射界面的埋藏深度。<br/>了.7.7 计算地层的吸收系数和衰减系数。<br/>了.78 同时进行P's波观测时,研究P's波速度比、泊松比与岩性的对应关系,并利用矢端图、转换波<br/>的快、慢波时差,进行裂隙分析。<br/>7.8 工作站解释的特殊要求<br/>7.8. 1 加载数据<br/>7.8.1.1 输人的测量、井位坐标等数据应与给定的数据一致.<br/>7.8.1.2 钻井的地质分层数据、输人的测井曲线特征应与给定的一致。<br/>7.8.1.3 屏幕上显示的地震剖面应与纸剖面一致。水平切片与垂直剖面在交线处的信息特征应吻合.<br/>7.8.1.4 加载的注释应正确,且布局合理<br/>7.8.1.5 时深转换数据应正确。<br/>7. 8.2 屏幕显示参数<br/>7. 8. 2. 1 测线位置底图应大小适宜,布局合理;显示窗范围应重点突出,注释清楚.<br/>7.8.2.2 颜色选择应使主要研究对象突出,有最佳视觉效果。测线交点处的层位颜色应协调一致,<br/>7.8.3 解释<br/>除 按 7. 2 与7.3的规定执行外、应满足下列要求:<br/>7. 8.3. 1 水平切片的时间间隔一般为2-10 ms,<br/>7.8-3.2 利用层位拉平功能,研究同一地质层位振幅、速度及其它特殊参数的异常.分析解释各种地质<br/>现象。<br/>73.3.3 利用三维空间自动追踪和透视立体显示进行构造研究。在断层处、拾取的层位上、下棱反射中<br/>断点应与拾取的断层线衔接,并检查、校正解释的合理性.<br/>7.8 .3 .4 利用三维资料进行目的层岩性研究时应制作沿层信息切片。并分析切片上的信息异常的分布<br/>形态和范围。<br/>7.9 水文地展勘探资料解释及成果图件<br/>7.9.1 利用常规及特殊处理剖面解释含水层顶c,} )板反射波,并利用7.2.6.2中方法编制等高线平面<br/>图。<br/>7.92 利用特殊处理剖面显示的含水层反射波速度、频率、振幅等参数变化规律分析其含水性,编制与<br/>地层含水性有关图件。<br/>7. 10 模拟技术<br/>7门0.1 应采用正、反演物理模拟和数iF1(k拟伎术指导采集、处理工作,提高地质解释成果的可靠性.<br/>7. 10.2 根据收集到的地质、物探资料和多参数值的可能变化范围、建立地质模型。<br/>7. 10.3 数值漠拟应根据地质摸型采川川应if-算方法迭代计算。<br/>7.10.4 物理模拟和数瓜漠拟结果应L实际y}料对比验证。<br/>7. 11 成果图件要求<br/>7门1.1 平而图<br/>7.11.1.1 底图精度要求:<br/>底 图 均 采用直角坐标网格..<br/>、) 网 格 边长误差不大于。.艺川川:<br/>hIT/T 897一2000<br/>b) 网 格 对角线误差不大于。.3 m m;<br/>c) 各 网 格对角线上所有坐标线的交点偏离误差不大于0.2 m m;<br/>d) 图 底 边长及对角线误差不大于。.3 m m;<br/>e) 地 震 测线控制点误差不大于。.2 m m;<br/>f) 钻 孔 孔位展点误差不大于。.2m m.<br/>7.11.1.2 图面设计要求:<br/>a) 图 幅 设计大小和分幅应考虑复制及印刷纸张规格,以合理、方便使用为宜;<br/>b) 在 制 图区域内个别部分外延太长时,可将外延部分用同比例尺移图于图幅内空白处,并与主图<br/>有一定的重迭。<br/>7.11.1.3 图面要求:<br/>a) 平 面 图应以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为底图,其度带、坐标系、高程系、地物符号等标记方式应与地<br/>形图一致.<br/>h) 村 庄 、河流、道路等地物应根据图面的内容和需要由大到小、由主到次取舍。<br/>c) 直 角 坐标网格采用10cmx10cm(1,2.5万时为8c mxsc m).<br/>d} 地 展 测线始端应标记侧线号,端点、转折点应标记桩号(以m单位)。<br/>c〕 等 值 线数值标记方向应与等值线方向一致,数道排列方向应与等值线走向垂直。<br/>臼 图 例 一般应置放于图的左下方,图中主要图示符号应在图例中注释.<br/>6) 图 签 孟放于图的右下角,内容规格见附录C13.<br/>h) 平 面 团应标注图名和比例尺,一般置放于图上方的图框外.<br/>‘) 平 面 田由两幅以上的图幅相拼接时,在无图签的每张图福右下角的图廓外1c m处加注接图图<br/>签.内容规格见附录C14.<br/>」) 指 北 针宜放在图的右上角.<br/>7. 11.2 地震地质剖面图<br/>7.11.2.1 底图精度要求:<br/>。) 测 线 上桩号间误差不大于0.2m m.<br/>h) 标 高 线间误差不大于0.2 mm.<br/>c) 测 线 交点、钻孔位置误差不大于。.2m m.<br/>7.11.2.2 图面要求:<br/>a) 剖 面 图上应画出标高线,两端应标注高程.标高线间隔由作图比例尺确定。<br/>b) 在 地 形线上应标记地物、测线桩号、测线交点、测线转折点、钻孔位置(以虚线图示投影钻孔位<br/>置) 测线端点及转折点应标明方位角.<br/>c) 剖 面 图上应绘出钻孔简易柱状图.标明主要地质界线,可采煤层编号、深度及厚度等.<br/>d) 剖 面 图上地震地质成果用粗实线表示,推断的地质界线用虚线表示。<br/>c) 图 签 置于右下角。<br/>f) 在 断 层线下方应标明断层号、落差和倾角。<br/>报告的编制与审批<br/>编 G9 成果报告的要求<br/>1 施I-结束后,应在6^-10个月内提交地震勘探报告.跨年度施工的项目,应按年度编写地震工付<br/>8 81洲<br/>总结;综含勘探项目,应提交地震报告并参加综合地质报告的编制<br/>31.2 编写成果报告时应充分分析有关地质、物探资料,做到报告内容齐全,观点明确,证据充分.重点<br/>突出,叙述消楚。文字简练,图表齐全整洁、美观,<br/>日.z 报告编制提纲<br/>MT/T 897一2400<br/>8.2.1 文字说明<br/>8.2.,.1 序言。<br/>8.2.1.2 概况:<br/>a) 地 质 任 务;<br/>b) 勘 探 区位置、交通和自然地理条件;<br/>c) 以 往 地质、物探工作。<br/>8.2.1.3 地质及地震地质条件:<br/>a) 地 质 概 况:<br/>1) 地 层 ;<br/>2) 煤 层 ;<br/>3) 构 造 ;<br/>4) 岩 浆 岩 。<br/>b) 地 震 地质条件:<br/>1) 表 层 ;<br/>2) 浅 层 ;<br/>3) 深 层 。<br/>8.2门.4 野外施工方法:<br/>a) 试 验 工作及结论;<br/>b) 测 网 布置;<br/>曰 资 料 采集方法(包括VSP及低(降)速带调查);<br/>d) 野 外 工作量完成情况及质量评价;<br/>e) 测 量 工作及质量评价.<br/>8.2.1.5 资料处理和解释:<br/>a) 资 料 处理流程和参数。<br/>b) 处 理 成果质量评述。<br/>c) 资 料 解释方法:<br/>1) 波 组 特 征 、主要反射波地质层位的确定及命名;<br/>2) 波 的 对 比 ;<br/>3) 速 度 研 究 ;<br/>4) 构 造 解 释 ;<br/>5) 岩 性 解 释 (煤层、煤层(成)气、岩浆岩等);<br/>6) 剖 面 图 和 平面图制作方法及精度分析。<br/>8.2.1.6 地质成果:<br/>内 容 包 括:覆盖层厚度;主要煤层深度、起伏形态及隐伏露头的控制程度;勘探区内构造形态及构造<br/>发育的一般规律;主要褶曲和断层的基本特征、延展情况及控制程度;岩浆岩分布及对主要煤层的影响;<br/>主要煤层厚度变化趋势;主要煤层的裂隙发育情况、围岩岩性变化及地应力等特征的分析研究;地及层<br/>序划分和对沉积环境的分析研究等。<br/>8.2.1.7 结论:<br/>。) 成 果 评价:评述实际达到的勘探研究程度;设计所确定的地质任务完成情况和验证情况。<br/>b) 勘 探 技术经济效益。<br/>c) 存 在 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建议<br/>8 2. 2 附图<br/>。) 实 际 材料图(地形、地物、测线、钻孔等);<br/>MTIT 897一2000<br/>6) 反 射 波To等时线平面图;<br/>。) 煤 层 底板等高线平面图(含构造控制程度)或其它地震标志层等高线平面图;<br/>d) 班 盖 层等厚线图或基岩面等高线平面图;<br/>e) 地 震 勘探前后构造对比图;<br/>f) 基 岩 地质平面图;<br/>9) 地 展 地质剖面图;<br/>h) 地 展 时间剖面图;<br/>i) M R 成果展点联测平面图;<br/>1) 速 度 图;<br/>k) 其 它 图件。<br/>8-2.3 附表<br/>a) 测 量 成果及精度表;<br/>b) 工 程 量统计表;<br/>c) 时 间 剖面品质一览表;<br/>d) 断 层 控制一览表;<br/>e) 其 它 附表。<br/>8.2.4 如果地质任务中有矿床水和煤矿灾害地质问题时,应增加相应的内容。<br/>8.3 成果报告的验收与审批<br/>成 果 报 告的验收与审批一般分初审、评论、审查及批准4个阶段。<br/>8.3.1 初审:由省(区)煤田地质局或勘探单位组织,并写出初审意见。初审的主要任务:<br/>a) 检 查 勘探设计和经济合同中规定的地质任务的完成情况。<br/>b) 对 报 告基础资料进行全面审查,并作出结论。<br/>c) 当 报 告与已完成的地质报告有关联时,上级主管部门应协调报告之间的关系.<br/>8.3.2 评论:大型或重点报告在审查会议召开前应由报告审批机关(或任务来源单位)聘请专家对报告<br/>进行评价,提出评论意见.<br/>8.3.3 审查:报告由审查委员会审查.审查委员会在认真研究报告和听取初审、评论意见的基础上,提<br/>出批准(或不批准)报告的建议以及对存在问题的处理意见。<br/>8.3.4 批准二审批机关(或任务来源单位)在审查委员会建议的基础上下达审批文件.<br/>质里检验与评价标准<br/>9.1 原始资料的验收制度<br/>9.1.1 物测队应建立建全由总工程师全面负责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实施三级质量验收制度。<br/>9.1.2 仪器年检、检波器测试、爆炸及井口信号对比资料由物测队主管工程师组织审查验收。<br/>9.1.3 仪器月检、检波器一致性检查,由项目负贵人审查验收.<br/>9.1.4 仪器周、日检及当日施工的原始资料由操作员自检,施工员(或现场解释员)初评。发现问题应及<br/>时向项目负贵人汇报,查找原因及时纠正。<br/>9.飞.5 施工员(或现场解释员)应定期将野外所有原始资料(包括仪器班报、观测系统图、测量班报、爆<br/>炸班报、钻机班报、监视记录、原始数据盘、带)整理好,送解释组登记复评,解释组应将复评结果和意见<br/>及时反馈给分队及施工员。<br/>9.1.6 各种试验资料和同一测区采用两台以上仪器工作时的仪器对比资料由项目负责人审查验收。<br/>9.1.7 省局及物测队质量管理部门应定期对施工质量进行抽查(抽查量不少于30%,) .<br/>92 原始质量要求<br/>9.2 .1 地震地质条件一般地区,甲级率应不低于60,%,丢炮率应不高于50/ u;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br/>MT/T 897一2000<br/>甲级率应不低于40%,丢炮率不高于7环;地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地区,甲级率应不低于20纬,丢炮率<br/>不高于10%,<br/>9-2} 2 物理点合格率:全区合格率不低于98%.单条测线合格率不低于95%,<br/>9.3 原始资料质量的评价标准<br/>9.3.1 仪器年、月、周、日检,检波器测试、道一致性,爆炸与井口信号对比按附录A规定的指标分合格<br/>和不合格两级.<br/>9.3.2 各种班报、图表按制作、填写质量分合格、不合格二级:制作、填写工整,美观无错误,或有少量易<br/>纠正的错误,但不影响质量者为合格;填写不认真,字迹潦草,错误较多又不易改正者为不合格,<br/>9.3.3 生产记录的评价标准<br/>生 产 记 录必须在仪器年、月、周、日检合格,侧量成果、仪器班报、观测系统正确的基础上进行评价。<br/>生产记录分甲级品、乙级品、废品三级.<br/>,) 甲 级 品记录(应满足以下各条要求):<br/>1) 爆 炸 信 号 、井口信号准确(井口信号设计不要求者除外)。<br/>2) 激 发 点 、检 波点位置正确。<br/>3) 工 作 不 正 常道(狂跳、感应、串道、反相、不工作道等、不超过仪器接收道数的1/48,并无连续的<br/>不正常道。<br/>钓 记 录 有 效 段(最深目的层以浅),无明显的炮井(激发)嗓声和工频干扰;面波干扰有效波不超<br/>过仪器接收道数的1/8(可控震源激发时不超过1/3);初至波前的背景噪声或感应幅度(回放增益为<br/>30dB时),大于3 mm的不超过仪器接收道数的1/12,<br/>5) 勘 探 深 度 满 足设计要求,目的层反射波齐全,且能识别主要目的层反射波(因地质构造原因目<br/>的层反射波缺失者除外)。<br/>6) 采 用 可 控 震源时。扫描参数正确、稳定,辅助道工作正常。<br/>7) 磁 带 (盘 ) 质量符合要求,无明显丢漏码错误.<br/>b) 乙 级 品记录:<br/>凡 达 不 到甲级,又不是废品的记录评为乙级品记录。<br/>c) 废 品 记录:<br/>凡 有 下 列缺陷之一者评为废品记录:<br/>1) 爆 炸 信 号 不准;多台可控震源的工作频率和相位不一致。<br/>2) 测 线 布 置 不合理,未按设计要求施工。<br/>3) 仪 器 班 报 记录不清,测线号、带盘号、激发点桩号、文件号等之一有错误而又无法查对。<br/>1) 不 正 常 工 作道超过仪器接收道数的1/12;面波干扰主要反射波超过接收道数的1/3(可控震<br/>源激发时超过2/3);一贯不正常道连续超过四炮,自第五炮起评为废品。<br/>5) 因 仪 器 、激 发、接收等因素不正确.未能获得主要目的层反射波。<br/>6) 可 控 震 源 扫描参数有错误,存在二次或多次初至。<br/>7) 震 源 位 置 超过5.324a中的规定。<br/>8) 无 法 解 编的记录<br/>93.4 试验记录的评价标准:<br/>试 验 记 录分合格、不合格两级。<br/>。) 合 格 记录;<br/>日 试 验 目 的 明确.方法正确,符合设汁或试验方案的要求。<br/>艺) 因 素 变 化单一,有分析和说明问题的价值.<br/>b) 不 合 格记录<br/>11 有 1z 述情况之一者为不合格记录:<br/>MT/T 897一2000<br/>D 不 符 合 合 格 记录要求之一者<br/>2) 存 在 9 .3 .3中(对反射波品质要求除外)缺陷之一者。<br/>9. 3. 5 VSP记录的评价标准<br/>V SP 记 录分甲级品、乙级品、废品三级。<br/>a) 甲 级 品记录:<br/>1) 爆 炸 信 号 、井口时间准确,监控子波记录合格。<br/>2) 观 测 点 深 度准确,初至波起跳清晰,初至前无明显抖动,续至波能量适中、信噪比较高.<br/>3) 在 有 效 波 记录范围内无感应及乱跳现象。<br/>b) 乙 级 品记录:<br/>凡 达 不 到甲级,又不是废品的记录评为乙级品记录。<br/>c) 废 品 记录:<br/>凡 有 下 列缺陷之一者评为废品记录:<br/>1) 观 测 深 度 错误;<br/>2) 爆 炸 信 号 不准;<br/>3) 主 要 目 的 层的上行波被干扰或因感应而无法辨认;<br/>4) 无 法 解 编 的记录。<br/>9.3.6 低(降)速带调查记录(小折射及微测井)的评价标准<br/>低 (降 )速 带调查记录分合格、不合格两级。<br/>a) 合 格 记录:<br/>1) 观 侧 方 法 、仪器因素正确。<br/>2) 激 发 点 和 检波点位置(深度)准确;测点位置正确。<br/>3) 爆 炸 信 号 准确,初至波清晰可靠。<br/>4) 小 折 射 记 录不正常工作道不超过仪器接收道数的1/12,且无边道、相邻两道工作不正常现象。<br/>b) 不 合 格记录:<br/>凡 未 按 设计要求施工及不符合合格记录条件之一者。<br/>9.3.7 多波地震记录的评价标准<br/>9.3.7.1 试验记录按9.3.4要求评价。<br/>9.3.7.2 s波生产记录在激发出s波的前提下,按9. 3. 3要求评价,未获得5波的记录为废品。<br/>9.3.7.3 转换波记录的评价标准,按三分量检波器的类型分两种:<br/>a) 三 分 盆与X,Y,Z轴平行的检波器的生产记录可直接按9.3.3评价。<br/>b) 三 分 量与垂线呈54.70 型检波器,应提供由监控仪进行波场分离(坐标旋转)转化为X,Y,Z分量<br/>后的记录,再按9.3.3评价。<br/>9.3.8 折射波记录的评价标准<br/>折 射 波 记录分甲级品、乙级品、废品三级。<br/>a) 甲 级 品(满足以下各项要求):<br/>1) 爆 炸 信 号 准确;<br/>2) 初 至 波 清晰可靠,续至波可辨认;<br/>3) 背 景 平 静 ,初至区无干扰影响;<br/>I) 目 的 层 折 射 波 能在初至区内连续追踪;<br/>劝 观 测 方 法 正确,激发点、检波点位置符合设计要求;<br/>(i) 工 作 不 正 常 道不超过仪器接收道数的1/21(非边道)<br/>b) 乙 级 品;<br/>凡 达 不 到 甲 级、又不是废品的记录评为乙级品记录。<br/>MT/T 897一2000<br/>c) 废 品 :<br/>凡 有 下 列 缺 陷之一者评为废品记录:<br/>I) 计 时 信 号 不 准 ;<br/>2) 未 按 设 计 要 求施工;<br/>3) 互 换 、 连 接 道 时差大于5m s;<br/>们 初 至 波 、续 至波难以辨认,无法可靠对比;<br/>5) 工 作 不 正 常 道 超过仪器接收道数的1/12,边道或相邻两道工作不正常.<br/>9.4 处理成果检验与评价标准<br/>9.4. 1 二维资料处理成果的质量要求和评价标准<br/>9.4.11 解编及预处理的质量要求:<br/>a) 空 间 属性、静校参数正确,并打印输出;废炮、不正常道剔除准确。<br/>b) 预 处 理 时 造成的空炮不超过100,且无连续空炮。<br/>c) 应 有 预处理合格的近激发点接收道的一次剖面。<br/>9.4.1-2 速度分析质量要求:<br/>a) 速 度 分析点和宽行列表参数符合处理说明书的要求.<br/>b) 速 度 谱(或速度扫描)显示及道集动校正显示清晰。<br/>c) 拾 取 的 速度合理.<br/>9.4.1.3 中间资料(包括频谱分析、频率扫描、速度谱、速度扫描)及各项试验结果齐全,显示清楚,参数<br/>标注准确。<br/>9.4.1.4 处理成果质量评价标准:<br/>处 理 成 果质量分合格剖面、不合格剖面两级.<br/>a) 合 格 剖面:<br/>1) 处 理 方 法 正确,处理流程和参数选择合理。<br/>2) 波 形 无 畸 变,无振荡噪音和感应现象,无随机干扰和野值,没有因能量不均匀引起的条带现<br/>象,偏移剖面在目的层范围内无划弧现象.<br/>3) 剖 面 清 晰 美观,内容齐全无涂改,无人为差错,总CDP道数与实际相符。<br/>D 剖 面 的 边 图、顶图内容齐全,且无差错.<br/>5) 进 道 方 向 正确,显示的道间距离均匀,记时线标注清楚。<br/>G) 变 面 积 适 当,灰阶度符合要求;胶片透明良好,无黄斑、虚影、漏光、折损、手印等缺陷。<br/>7) 彩 色 剖 面 进道均匀,色标合理,顶图正确.<br/>b) 不 合格剖面:<br/>凡 达 不 到合格剖面标准之一者为不合格剖面。不合格剖面不能出站。<br/>9.4 .2 三维资料处理成果的质量要求和评级标准<br/>资 料 处 理质量除按9.4 .1 .1 --9.4 .1 .3 要求外,还有如下要求:<br/>9.4.2. 1 解编及预处理的质量要求:<br/>。) 同 一 激发点不同仪器记录的炮文件合并正确。<br/>6) 炮 线 方向上的炮文件重排分选与班报、观测系统一致。<br/>c) 实 际 坐标与相对坐标的换算准确。<br/>d) 激 发 点、检波点位置分布图,共中心面元叠加次数图正确。<br/>。) 所 提 交的地表模型:包括地表高程等值线图、低降速带等厚度图和速度图等正确,精度符合要<br/>=K。<br/>9.4.2.2 速度分析质缝要求:<br/>门 水 平Ilet 加和偏移速度模Ity正确、合理<br/>MT/T 897一2000<br/>b) 速 度 分析网点分布合理。<br/>9.4-2.3 中间资料质量要求:<br/>水 平 叠 加的纵、横向剖面正确,同相轴无异常中断现象.<br/>9.4-2.4 三维偏移和水平切片质量要求:<br/>a) 偏 移 剖面上目的层的信噪比较高,无波形畸变,断点清晰;绕射波收敛,反射波、断面波归位良<br/>好,无干涉现象。<br/>b) 偏 移 剖面上目的层有效范围内无划弧现象.<br/>c, 偏 移 剖面无多道、少道现象。<br/>d) 水 平 切片处理符合设计要求,显示清晰.<br/>e) 连 井 剖面及其它特殊处理剖面符合设计要求。<br/>94.2.5 处理成果质量评价标准:<br/>垂 直 剖 面按照9.4.1.4的标准进行评价。水平切片评价时应和垂直剖面进行比较,切片显示清晰,<br/>构造形态可靠者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br/>9.5 时间剖面评价标准及质量要求·<br/>9.5.1 时间剖面评级可浅、中、深层反射波综合考虑,也可分层评级。评级结果按实际长度统计。<br/>三 维 数 据体地质效果评价采用抽检垂直时伺剖面的方式进行,参与评价的剖面网格密度一般为<br/>40 mX80 m,<br/>9.5. 2 时间剖面的质量评价分为I、I,I类.<br/>a) I 类 剖面:目的层齐全,同相轴连续性好,信噪比高,压制多次波效果明显,构造现象清楚,真实<br/>地反映了测线上的地质情况。<br/>b) 【 类 剖面:凡达不到I类,又不是I类剖面者。<br/>。) 班 类 剖面:剖面信噪比低,主要目的层未显示出来,构造现象不清楚。<br/>9.5.3 测区I十I类剖面应达到80%以上。<br/>9.5 .4 地展攻关或试验的地区,不进行剖面质量评价。以是否取得攻关或试验效果为衡量标准.<br/>10 资料的保管和归档<br/>10. 1 仪器年检由物测队资料室长期保存;月、周、日检由项目组(解释组)保管,待报告批准后销毁。<br/>10. 2 原始监视记录(包括试验、生产、仪器对比、低(降)速带调查、VSP等原始记录)由项目组(解释<br/>组)保管,待报告批准后销毁。<br/>10.3 仪器班报、原始数据磁带、磁盘,由项目组(解释组)保管,野外施工结束后交物测队资料室和磁带<br/>总库归档长期保存,并办理移交手续。<br/>10.4 测量成果(包括野外原始记录手簿、计算手簿、导线成果表、联测点、激发点、检波点坐标与高程数<br/>据表及软盘)野外施工结束后,移交物测队资料室归档长期保存。<br/>飞05 归档的成果图件<br/>以下 成 果图件应整理成册或装人档案袋,并标明工区、队号等,移交物测队资料室归档。<br/>。) 成 套 报告(包括文字说明书、图件、附表、附件及报告批准文件等)<br/>h) 各 种 报告图件的底图、透明r以及印刷的图件<br/>。) 地 震 时间剖面(静电或照相)、地震变面积深度剖面(静电或照相)、特殊处理的各类剖面。<br/>d) 地 震 勘探设计l包括批复文件)<br/>MT/T 897一2000<br/>附 录 A<br/>(标 准 的 附 录)<br/>仪器设备的检验和技术标准<br/>数字地震仪的检验项目和技术标准<br/>SN388地震仪<br/>日 检<br/>AIAl川<br/>。) 测 试 当日首炮排列采集站的脉冲响应并绘图,道脉冲响应一致性误差不超过1%,<br/>b) 测 试 当日首炮排列检波器的脉冲响应并绘图,道脉冲响应一致性误差不超过15%0<br/>A1. 1. 2 月检<br/>对 本 月 使用的所有采集站按野外施工因素进行检测,并把结果打印输出。<br/>检 验 项 目 :<br/>a) 畸 变 测试;<br/>b) 噪 音 与漂移;<br/>C) 脉 冲 测试;<br/>d) 串 音 。<br/>A1. 1. 3 年检<br/>对 仪 器 配置的所有采集站,电源站用TMS388检侧仪进行检测、调校,并把正确的结果打印输出。<br/>在 仪 器 配接可控震源施工时,尚应做下列测试:<br/>a) 回 零 噪音抑制和数据逐位校验的相关测试;<br/>b) 不 同 叠加噪音抑制的叠加测试;<br/>c) 数 据 逐位校验的PAM 或APM 的脉冲测试;<br/>d) 叠 加 、校零噪音抑制的测试.<br/>上 述 各 项的技术要求,应与仪器说明书中的图形一致。<br/>A1. 1. 4 技术标准<br/>A1门.4.1 畸变:<br/>。) 各 道 畸变值不大于。.0 003%.<br/>!) 动 态 范围:<br/>A1. 1. 4.2 噪音与漂移:<br/>;l) 16 -g 音 :<br/>一 ___ 采样 率<br/>J六启硬<br/>0. 5 ms I m s 2 m x<br/>日。日i 3_00 nV 1600 n V 160(1 n V<br/>I_ dli 8(川IN 100 n V 400 nV<br/>竺;d1 川(}11V 水川日V %(川,IV<br/>MT/T 897一2000<br/>b)漂移:<br/>lea<br/>0. 5 m s Im s 2m 5<br/>0 dB 3200 nV 1600 nV 1600 n V<br/>12 dB 800 nV 400 nV 400 nV<br/>24 dB 400 nV 200 nV 200 nV<br/>Al. 1. 4.3 脉冲测试<br/>最大脉冲响应平方差(%):<br/>采样率0. 5 m s 1 m s 2 m s<br/>平方差1.5 1.0 1.0<br/>Al. 1.4.4 申音:<br/>3\6 道 采 集站:不小于95d B,<br/>Al. 2 BOX地展仪<br/>Al. 2.1 日检<br/>a) 测 试 当日首炮排列采集站的脉冲响应并绘图,道脉冲响应一致性误差不超过1%;<br/>b) 测 试 当日首炮排列检波器的脉冲响应并绘图,道脉冲响应一致性误差不超过15%0<br/>Al. 2. 2 月检<br/>对 本 月 使用的所有采集站按野外施工因素进行检测,并把结果打印愉出。<br/>检 验 项 目:<br/>a) 系 统 噪音;<br/>卜) 直 流 漂移;<br/>c) 动 态 范围;<br/>d) 系 统 脉冲;<br/>e) 串 音 。<br/>Al. 2. 3 年检<br/>对 仪 器 配置的所有采集站按仪器要求因素测试,以1m s采样率为准。<br/>检 验项 目除包括月检项目外,还应有以下项目:<br/>a) 谐 波 失真(畸变);<br/>b) 同 步 计时精度;<br/>c) 增 益 精度;<br/>d) 共 模 抑制比。<br/>Al. 2.4 技术标准<br/>Al.2.4.1 系统噪音:<br/>~~~~_<br/>一~ \ *样翠<br/>增 益~一~~~<br/>0. 5 m s I m e 2 m s<br/>t2J乃3.00 0I N 2.1 25 IN I. 5 00 IN<br/>24 dll 0.8 00I 'v 0.6 00I N 。100 IiV<br/>36 dB ‘〕312I N 0.2 50 IiV 。趁SFI N<br/>48 d[3 〔).250 IN 0. 200 V V ‘,125 IN<br/>X1.2.4.2 直流漂移:<br/>MT/T 897一2000<br/>‘蕊一之迁0.5 m s 1 m s 2 ms<br/>12 dB<br/>{<br/>I<br/>0.2125 YV (}1500 PV<br/>24 dB 0. 0800 PV 0. 0600 ,.v 0. 04001N<br/>36 dB 0. 0312 IN 0. 0250 1.V 0.0156 uv<br/>48 dB 0.02 5p V 0.0 20sA V 0.0 125P V<br/>Al.2 .4,3 动态范围:<br/>畜一键哭0.5 m s 1 m s Zm s<br/>12 dB 113 dB 116 dB 119 dB<br/>24 dB 113 dB 115 dB 119 dB<br/>36 dB 109 dB 111 dB 115 dB<br/>48 dB 99 dB 101 dB 105 dB<br/>Al. 2.4.4 系统脉冲:<br/>振幅差不大于5%;相位差不大于10 deg.<br/>Al. 2.4.5 串音:<br/>不小于110 dB,<br/>Al. 2.4.6 谐波失真(畸变):<br/>、}1} 0.5 ms 1 m s 2 m s<br/>12 dB 0.0 0t)5y , 0.0 D03 0.00 03%<br/>24 dB 0.0006%, 0.0004纬0. 0003 %<br/>36 dB 0.0009% 0.0006% 0.0004%<br/>48 dB 0. 0024 % 0.0018% 0,0014%<br/>Al. 2.4.7 同步计时精度<br/>不大于士75 use<br/>Al. 2.4.8 增益精度:<br/>不大于士1.5%.<br/>Al. 2.4.9 共模抑制比<br/>场益12 dB 20 dB 36 dB 48 dB<br/>指标90《】B loo dB 100 dB 100 dB<br/>A1. 3 DS-6地震fu<br/>Al- 3. 1 日检<br/>。) 侧 试 当日首炮排列采集姑的脉冲响应井绘图‘道脉冲响应一致性误差不超过t%.<br/>61 测 试 当日首炮排列检波器的脉冲响应并绘图.道脉冲响应一致性误差不超过1'i%.<br/>八1.3.2 年、月检<br/>MT/T 897一2000<br/>对仪器配里的所有采集站(月检只对本月使用的采集站)按规定的因素进行检测,并把结果打印输<br/>检验项目与指标:<br/>a)动态范围:<br/>前放增益o dB 12 dB 18 dB 24 dB 36 dB<br/>指标114dB 112 dB 110 dB 106 dB 102 dB<br/>b) 噪 音 :<br/>前 放 增 益36d B,采样率2m s,指标不大于。.4J V,<br/>:) 串 音 :<br/>前 放 增 益24d B,采样率1m s,指标不小于90d B.<br/>d) 共 模 抑制比:<br/>前 放 增 益24d B,采样率2m s,指标不小于80d B.<br/>e) 增 益 一致性:<br/>前 放 增 益24d B,采样率0.25m s,指标不大于士3.5.<br/>f) 相 位 一致性:<br/>前 放 增 益24d B,采样率0.2 5m s,指标不大于士50.<br/>9) 时 间 精度:<br/>不 大 于 0.5 M s.<br/>Al.4 S UMMIT地展仪<br/>Al. 4.1 日检<br/>a) 侧 试 当日首炮排列采集站的脉冲响应并绘图,道脉冲响应一致性误差不超过10/ u;<br/>b) 测 试 当日首炮排列检波器的脉冲响应并绘图,道脉冲响应一致性误差不超过150a.<br/>Al. 4.2 年、月检<br/>对仪 器 配 置的所有采集站(月检只对本月使用的采集站)按规定的因素进行检测,并把结果打印输<br/>出。<br/>检 验 项 目与指标:<br/>a) 动 态 范围(18d B 2m s);不小于120d B;<br/>b) 噪 音 (18dB2ms):不大于0.3 IN ;<br/>c) 畸 变 :不大于0.0008 %;<br/>d) 串 音 :不小于110d B;<br/>e) 共 模 抑制比不小于loo dB<br/>A1.5 1)AS-1地震仪<br/>Al. 5.1 日检项目<br/>项 目 : :i0H z正弦波记录一张(记录长度:3s ),<br/>要 求 :各 道波形基本一致,无畸变,振幅差簇100 ,相位差簇1m s<br/>A1.5.2 年、月检项目与技术指标<br/>1) 噪 音 与漂移测试;<br/>1) 增 益 精度测试;<br/>c) 串 音 测试;<br/>I) 畸 变 测 试<br/>MT/T 897一2000<br/>采样率2m , 1 m s 0.5.ms 0. 25 m .<br/>漂移(24 dB),pV 0. 2 0.2 0.2 0.2<br/>噪音(24 dB),pV RSM 0.47 0.65 0.87 1.20<br/>i1益度(24 dB), 0.05 0. 05 0.05 0.05<br/>串音,dB 120 117 113 105<br/>畸变,% 0.002 0.002 0.003 0.0035<br/>Al.6 R-48地震仪<br/>Al. 6.1 日检项目<br/>项 目 :5 0H Z正弦波记录一张(记录长度:3s ),<br/>要 求 :各 道波形基本一致,无畸变,振幅差(10%,相位差(1m s,<br/>Al.6 .2 年、月检项目与技术指标<br/>a) 噪 音 与漂移测试:<br/>采样率0.125 m s 0. 25 m s 2 ms<br/>噪音,mV 0.002 0.001 0.001<br/>漂移,mV 0.02 0.02 0.02<br/>1〕) 畸 变 测试<br/>I) 振 荡 器频率23H z,采样率2m s。不加低切,指标不大于。.0 15%;<br/>2) 振 荡 器频率23H z,采样率2m s,加低切,指标不大于。.O8%;<br/>3) 振 荡 器频率190H z,采样率0.5 m s.不加低切,指标不大于。.02000<br/>0) 串 音 测试:<br/>振 荡 器 频率190H z,采样率1m s,指标不小于75d B.<br/>d) 共 模抑制比:<br/>振 荡 器 频率190H z,采样率1m s,指标不小于90d B.<br/>。) 计 时 精度测试:<br/>指 标 不 大于500use<br/>A1.7 Px 系列地震仪<br/>A飞.了.1 日检项目<br/>T 目 :5 0H :正弦波记录一张(记录长度;3s ).<br/>要 求 :各 道波形基本一致,无畸变,振幅差簇10%,相位差(1m s.<br/>A1.7.2 年、月检项目与技术指标<br/>J噪 音 与 漂 移测试;<br/>采样率2 m, n.25 mx<br/>增益.18 d11 n d[3 48 dB 0 dB<br/>噪音.pV L O 6. 3 1.5 35<br/>-t4 侈.p V 0。1 1Oo 0.4 200<br/>1,)畸变测试:<br/>曰振荡器频率23 Hz.采样率竺ills,增益0 dB.指标不大于。. 001;<br/>o)振劣器频率23 Hz.采样率2 ms,增益13 dB.指标下大于。.00;.<br/>曰前方交致性:<br/>振荡器领率23 11z.采样率I ms}<br/>MT/T 897一2000<br/>增益精度不大于3.0 %,振幅差不大于1.0%,相位差不大于0.88度。<br/>d)正弦波失真侧试:<br/>振荡器频率190 Hz,采样率0. 5 ms.增益0 dB.指标不大于O.OOl%.<br/>e)串音测试:<br/>振荡器频率190 Hz,采样率1 ms,指标不小于110 dB.<br/>f)共模抑制比:<br/>1)振荡器频率190 Hz,采样率1 ms,增益0 dB,指标不小于7o dB;<br/>2)振荡器频率190 Hz,采样率1 ms,增益48 dB,指标不小于90 dB.<br/>9)计时精度测试:<br/>妥样宝0. 5 ms 增茶24 dB时。梦对误姜不士干500 us<br/>A2 地, 电缆和检波器的维护、检测和技术标准<br/>A2. 1 要切实加强电缆检波器的爱护,要定人保管;禁止抛用、拖拉、车压;收放线时必须盖好插头护<br/>盖;收工后,要擦试干净并将检波器短路。<br/>A2.2 每年开工前要对检波器、电缆进行一次测试和检查。要求达到:<br/>A2.2 .1 检波器:<br/>自 然 频 率误差镇5%;<br/>灵 敏 度 误差《士5%;<br/>失 真 度 <0.2%;<br/>绝 缘 电 阻)50M f).,成串检波器绝缘电阻)20M 11,<br/>A2.2.2 电缆:<br/>道 间 绝 缘电阻)50M 11;<br/>对 地 绝 缘电阻)100Mn。<br/>A2.2. 3 施工期间,要及时修复损坏的检波器和电缆,每月做一次一致性检查(与仪器月检同步进行)。<br/>测试指标同A2.2.1,A2.2.2;也可用敲击法或放炮法检查检波器一致性,记录道数应大于12道。<br/>要 求 :<br/>a) 各 道 波形基本一致;<br/>b) 振 幅 差簇士15%;相位差镇士l.5 M s.<br/>A3 可控及源日检项目及指标<br/>A3.1 相关叠加器测试<br/>A3.1.1 相关脉冲绘图,要求各道波形荃本一致,振幅差<5%,相位差(1 ms,<br/>A3.1.2 正弦波相关记录.要求各道波形基本一致.振幅差(5 0/s,相位差(1 ms,<br/>A3.2 可控震源一致性检验(以下两种测试可选择一种)<br/>Al 2.1 绘图记录:<br/>平 板 信 号记录基本为正弦波,两秒以后基本无波形畸变,平板信号与参数扫描信号在两秒以后相位<br/>差〔1 ms<br/>A3.2.2 数字记录:<br/>平 板 信 号与参数扫描信号在两秒以前打印记录不超过两个星(.*)。两秒以后无星号、<br/>MT/T 89]一2000<br/>附 录B<br/>(提示的附录)<br/>地震工程t的计算与统计<br/>B1 野外数据采集的地震工程量按完成的物理点、剖面长度和勘探面积三个方面统计。<br/>B2 物理点统计<br/>物 理 点 分生产物理点及试验物理点。<br/>B2. 1 生产物理点:<br/>按 观 测 系统设计,在测线上每个激发点桩号激发一次为一个生产物理点,同一桩号多次激发,观测<br/>系统又未改变者只算一个生产物理点.如在同一激发点桩号做必要的试验工作,其中一个作为生产物理<br/>点计算,其余为试验物理点。<br/>B2.2 计价条件物理点:<br/>二 维 生 产物理点统计按48道地展仪采集时进行,采用超过48道的地震仪采集时,折合为48道地<br/>震仪的计价条件物理点(含多分量采集),其计算公式为:<br/>、, _卜.J_ ‘ ,_J,_ L 1_ N 一48. __ 1 、、,、,升比~~、<br/>伴价-1:t :g点一生tOjax }‘十,48 入3U%I l lv 刀沃 k xIaV.)<br/>B2. 3 试验物理点:<br/>按 试 验 方案每获一张记录为一个试验物理点。在同一点试验时,每放一炮必须有试验因素变化,如<br/>无任何因素变化多次激发所获得的多张记录只计一个试验物理点。如果试验线(段)的记录用于生产时,<br/>可按生产记录评价,其物理点按生产物理点统计,并扣除相应试验工作t.<br/>B2.4 VSP在设计深度间隔上,各测点每炮算一个生产物理点,每口井一般做10%的检测点,计算工<br/>作量。<br/>B2.5 地震微测井,每3炮折算一个物理点。<br/>B2.6 小折射及干扰波调查,符合观测系统要求,每炮为一个物理点.<br/>B3 剖面长度的统计<br/>剖 面 长 度单位为km,时间剖面上第一个CDP点到最后一个CDP点间的距离(断开部分应扣除)。<br/>B4 勘探面积的统计<br/>B4.1 二维勘探面积是指地震测线所能控制的范围,单位为km'.在施工过程中,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已<br/>完成的控制面积。<br/>S, = (S /L ) x L,<br/>S 为勘 探 区面积,S 为完成的勘探面积.I,为设计测线总长度,L 为已完成测线总长度。<br/>B4.2 三维勘探面积指数据体满覆盖面积(控制面积)。<br/>三 绍创 也 震勘探M P基本网格是10mxlOm,标准叠加次数是比次。当CDP网格加密或盈加次数<br/>增加时.应折合计价条件控制面积,其汁算公式为:<br/>a} ( 'D P网格为5 111'< 1 0 111时万=5\1.七<br/>{、) C D 川 冈 洛为5m X 5 cu t付.,ti;=SX 1.9 :<br/>。加次。增加或。少Rt:S一、\{,+罕X10 %<br/>{) 采川三维三分lit勘探时小!二叼、、1.5J<br/>·:.‘ 为i日介圣件控制而积.ti 为控制而f只;,,为叠加次数。<br/>MT/T 897一20Q0<br/>附 录C<br/>(提示的附录)<br/>附图、附表<br/>Cl 数字地震仪器工作班报格式<br/>施工地区<br/>工作方法<br/>测线编号编号<br/>仪器型号<br/>天气<br/>尸扭益次数,次组合形式记录长度,5 记录格式起始增益,dB<br/>爵偏移距,m 馨组合个数霸记录密度低截频率,H: 昙滤波,Hz<br/>夏接收道数霎组内距,m 昊采样间隔,ms 陷波,Hz 霎压缩延迟.ms<br/>道间距,m 组合基距,m 前放增益,db 放炮方向恢复延迟,ms<br/>当<br/>日<br/>编<br/>号<br/>盛<br/>带<br/>编<br/>号<br/>文<br/>件<br/>号<br/>排列桩号<br/>炮点<br/>桩号<br/>班盖开<br/>关位置<br/>翻<br/>药量<br/>kg<br/>段发<br/>井 深<br/>m<br/>方式<br/>井 组<br/>合 数翼<br/>t值暴馨摹备注<br/>口<br/>门口<br/>曰曰口<br/>厂<br/>}一<br/>一{ l一<br/>一}<br/>一{<br/>! I<br/>}之器检查清兄<br/>}<br/>;物理点<br/>1<br/>一记录放甲}乙,品一炸药了。耗k; 雷嘴十只<br/>一{ }开工收工时分<br/>物测队分队仪器操作员解释组长<br/>MT/T 897一2000<br/>CZ 二维可控展源数字地展仪器工作班报格式<br/>施工地区<br/>工作方法<br/>测线编号<br/>仪器型号<br/>夭气编号:<br/>{ 一 } 记录 格式 一型 号/ 吨位<br/>爵。。距,。I0组合个数】鬓记录。度一低Ra,V*,H. 震<br/>基距<br/>霎 {fix0 一 婴 采样 间。 .m一 陷 Vt,H . ,{震内距<br/>一 组合 二距 .。 } 前放 增益,db {放。方向扫描方式<br/>当<br/>日<br/>编<br/>号<br/>磁<br/>带<br/>编<br/>号<br/>文<br/>flP<br/>号<br/>排列桩号<br/>震点<br/>桩号<br/>植盖开<br/>关位里<br/>驱<br/>动<br/>电<br/>平<br/>扫描起<br/>始频率<br/>H z<br/>扫描终<br/>了频率<br/>H z<br/>扫<br/>描<br/>长<br/>度<br/>震<br/>动<br/>台<br/>次<br/>a12#A9'Fv`F 备注<br/>!}<br/>}一<br/>一<br/>}{<br/>一}<br/>I {{<br/>一厂一<br/>一“ 源检 “, 况 }物 理点 一甲 乙 废 品开二〔时分<br/>一{ ! f二〔时分<br/>物测队分队f义器操作员解释组长<br/>MT/T 897一2000<br/>C3 三维数字地震仪器工作班报格式<br/>施工地区<br/>工作方法<br/>测线编号<br/>仪器型号<br/>天气: 编号<br/>束线号<br/>接收线号<br/>采集站单站道效<br/>当<br/>日<br/>编<br/>号<br/>进<br/>带<br/>编<br/>号<br/>文<br/>性号<br/>炮点线号<br/>与桩号<br/>砚益<br/>开关<br/>位置<br/>第一<br/>道桩<br/>号<br/>蒸贫t值昙郭摹备注<br/>总道数偏移距,m<br/>线距,m道距,m<br/>炮线距.m炮点距,m<br/>观<br/>纵向最大炮检距,m<br/>侧横向最大炮检距.Tn<br/>一<br/>系最大炮检距,m<br/>统<br/>观测系统类型<br/>一<br/>一l<br/>岔盖次数<br/>}<br/>}<br/>检波器个数组内距,m<br/>1<br/>组合鉴距<br/>记录密度<br/>录<br/>记录长度<br/>制采样间隔.m、<br/>因前放增益.ds<br/>索<br/>低切隆波.H乙<br/>陷波.Hz<br/>起始增益.d日<br/>一l<br/>暴滤支.H,<br/>} 一l<br/>纂压缩延迟<br/>恢夏延迟<br/>f、器,众。,‘兄}物理.点1;三录翻:1,于一乙一, 炸药刃肖耗比g 雷竹只<br/>一{ 开工r寸分l收毛时分<br/>物测队分队仪器操作员解甲爷全且长<br/>MT/T897一200<br/>C峨三维可控皿坏致字地屁仪器工作班报格式<br/>施工地区<br/>仪器型号;<br/>工作方法:<br/>怪派型号:<br/>天气: 约号<br/>鬓吨位扫描方式<br/>当<br/>日<br/>编<br/>号<br/>磁<br/>带<br/>编<br/>号<br/>文<br/>性号<br/>震点线号<br/>与桩号<br/>第一<br/>道桩<br/>号<br/>扫描起<br/>始与终<br/>了频率<br/>监<br/>视<br/>道<br/>扫<br/>描<br/>长<br/>度<br/>展<br/>动<br/>台<br/>次<br/>基距震内距是郭摹备注<br/>束线号接收线号<br/>观<br/>测<br/>系<br/>统<br/>总道数偏移距,m<br/>线距,m道距,m<br/>炮线距m炮点距.m<br/>纵向最大炮往距,m<br/>横向最大炮检距,m<br/>最大炮栓距,m<br/>观测系统类型<br/>援盖次数<br/>检波器个数组内距,m<br/>组合基距<br/>录<br/>制{<br/>因<br/>素<br/>记录密度<br/>记录长度<br/>采样间隔.ms<br/>{<br/>前 放增益,dB<br/>低切滤波,卜h<br/>陷波,HZ<br/>:。〕一<br/>放一<br/>因<br/>索一<br/>一<br/>{二、,,益,dB 一l<br/>。虑波、H艺<br/>「<br/>压缩延迟<br/>士灰夏延迟<br/>(之汁星乍分在清况震源检查情况物理点记录效甲乙废品开工时分<br/>收工时分<br/>物测队分队下义器操作员解甲争组长<br/>MT/T 897一2000<br/>CS 监视记录册封面格式<br/>省勘探区线监视记录第册<br/>记录张数: 炮点起止桩号: 文件起止号:<br/>最终脸收结果: 甲乙合格废日期<br/>仪器型号: 工作道数: 采样间隔: 记录格式:<br/>道距(m ): 偏移距(m1: 扭盖次数:<br/>备注:<br/>C6 监视记录登录章格式<br/>地区: }队名<br/>线号: f7fit 滤波(Hz) :<br/>起始增益.(dB)文件号:<br/>炮点桩号{}日期<br/>接收桩号: 备注<br/>井深(m): 一f9 It(kg)<br/>C7-1 磁带盘(光盘)标签格式<br/>C7-2 磁带(光盘)箱(盒)标签格式<br/>f也区:<br/>侧线号<br/>队名:<br/>备注<br/>C8 二维观测系统图格式<br/>文 件号1 2<br/>炮点桩号20{二)<br/>10 11<br/>100 200<br/>12 13 14 15<br/>3 00<br/>MT/T 897一2000<br/>C9 地 展 勘 探 m s 工 作 日 报 格 式<br/>侧区队别天气年<br/>侧线名称侧点名称导线名称 示 惫 图 耍求标明<br/>t.测线经过的村庄、道<br/>路、河流构集、离压级及<br/>钻孔、三角点等<br/>2.地形变化<br/>3,标注侧线的方位<br/>起止桩号测蛋方法侧站数<br/>公里数致觅公里数<br/>实际工作时间小时完成测t组长<br/>队别工区<br/>km 队验收解释组长<br/>C1 0 姆炸站工作日报格式<br/>测线:<br/>序号姆炸点桩号爆炸井深,m 炸药f ,kg , 管(发) 备注<br/>}<br/>)<br/>., i卜<br/>爆炸员<br/>MT/T 897一2000<br/>C11 钻机工作H报格式<br/>队别<br/>滋线<br/>工区<br/>钻机炮井孔径年月日<br/>序号<br/>炮井<br/>桩号<br/>终孔层<br/>位名称<br/>炮井深度<br/>m<br/>序号<br/>炮井<br/>桩号<br/>终孔层<br/>位名称<br/>炮井深度<br/>」1 飞 备注<br/>合计<br/>班组长记录人<br/>C1 2 三 维 测 量 成 果 数 据 软 盘 记 录 格 式<br/>a) 三 维 侧全成果数据分三个文件记录.第一个文件为炮点数据文件;第二个文件为接收点数据文<br/>件第三个文件为其它野外测t数据文件(包括控制点坐标及高程,钻孔坐标及高程等)。<br/>b) 用 A SH格式编写,数据可以为整型、实型,长度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br/>c) 激 发 点数据文件:<br/>共 设 9 个字段:<br/>第 一 个 字段为文件记录号,即野外磁带上的记录编号;<br/>第 二 个 字段为三维线束的束号;<br/>第 三 个 字段为激发点地面位置号;<br/>第 四 个 字段为激发.点厂坐标;<br/>第 五 个 字段为激发点)'坐标;<br/>第六 个 字 段为激发点对应的接道中道号为一的地面位置号;<br/>第 七 个 字段为激发点海拔高程;<br/>第八 个 字 段为激发点井深;<br/>第 九 个 字段为激发点井口时间r值.<br/>J) 接 收 点数据文件:<br/>典 il I 个 字段级:<br/>第 一 个 字段为接收点地面位置号;<br/>YS 二 补 字段为接收点r坐标<br/>第 三 个 字段为接收点、,坐标;<br/>第 四 个 字段为接收点海拔高程,<br/>c) 其 它 测姚数据文件:<br/>Iif # 11 19 尤rrm iii的;}d!a 1}t 钊分字段.参照3‘!文件记录<br/>MT/T 897一2000<br/>C13 报告图签格式<br/>\x煤用地质局物探测量队<br/>x ;<省xx勘探区xx(查)地簇勘探报告<br/>(图 件 名 称 )<br/>制图顺序号<br/>清绘图号<br/>审查比例尺<br/>项目负责日期<br/>总工程师资料来派<br/>C14 接图图签格式<br/>附 录D<br/>(提示的附录)<br/>数字磁带(磁盘)管理的若干规定<br/>D1 数字磁带(磁盘)的贮存和保管<br/>D1. 1 中国煤田地质总局物探研究院的磁带总库负责长期存放各省、区的资料磁带,各物测队(公司)<br/>建立磁带分库(只有一台地展仪的队可利用微机室),存放和暂存本队的空白磁带和资料磁带。<br/>D1.2 磁带库必须做到防潮、防尘且远离核辐射,电磁、化学和烟尘等污染源.磁带库应安装空调及除<br/>湿等设备,以保证库内温度在15-280,湿度在30%-60肠。<br/>D1. 3 磁带总库应配有微机控制的磁带清洗检测仪,磁带分库应配备数字磁带清洗机,定期倒带和检<br/>汉I。<br/>Dl. 4 库内设置磁带架,将磁带立放。装箱存放时,不准堆放过高。<br/>D1. 5 磁带分库的库存量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一年.<br/>D1.6 野外分队应配备专用磁带柜保管磁带(磁盘)。存放期一般不超过3个月,要注意防翻、防尘和防<br/>磁,环境温度应保持在6-30C范围内。<br/>D1.7 磁带库应有专人负责,要保持库房清洁,不准在库房内吸烟、吃东西和喝水。库内和附近严禁放<br/>置易嫌物品,应配备必要的消防设备和防火报普系统,使用电源必须保证安全。<br/>D1.8 磁带库应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磁带进出库应严格手续,账目要清楚.非工作需要,他人不准进<br/>人库房。<br/>D1.9 长期保存的资料数据带,每年至少要清洗、重绕一次,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维护次数。<br/>D1.10 在清带和检测磁带时,必须符合环境条件,工作人员应穿戴不含亚麻的工作服和手套。<br/>MT/'r 897一2000<br/>D2 数字磁带(磁盘)的搬运和使用<br/>D2-1 搬运磁带时,一定要轻搬轻放,始终保持带盘立放;长途运输时,一定要做好防尘、防潮和防磁,<br/>严禁与磁性物资同车运输.<br/>D2.2 资料带运输时,带头必须用压敏胶带固定,并用软胶或泡沫块压紧。带盘要装箱固定,避免运输<br/>时互相碰撞、摩擦。<br/>D2.3 不使用的磁带或无必要时,不要打开磁带盘塑料袋。录制好的磁带,必须立即装人带盒,并用塑<br/>料袋封好。<br/>D2.4 用于生产的磁带,应逐盘清洗和检测,并在12h以前进人仪器车或机房,以适应环境条件。<br/>D2. 5 操作员工作时,应戴不含亚麻的手套,禁止赤手摸弄磁带(带头1 m除外).每录完一盘带后。应<br/>对磁带机辅带系统进行一次清洁工作。<br/>D2.6 磁带的卷绕要整齐,如出现带边不齐时,一定要重新卷绕,如因不慎磁带出现褶痕时,应立即反<br/>复多次重绕。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安评论坛

手机版|Archiver|安全评价

GMT+8, 2024-6-22 04:18 , Processed in 0.044952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