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fety 发表于 2008-10-30 11:53:50

苯酚

1.
物质的理化常数:


  
    国标编号
    61067
  
  
    CAS号
    108-95-2
  
  
    中文名称
    苯酚
  
  
    英文名称
    phenol;carbolic acid
  
  
    别    名
    酚;石炭酸
  
  
    分子式
    C6H6O;C6H5OH
    外观与性状
    白色结晶,有特殊气味
  
  
    分子量
    94.11
    蒸汽压
    0.13kPa/40.1℃ 闪点:79℃
  
  
    熔    点
    40.6℃ 沸点:181.9℃
    溶解性
    可混溶于乙醇、醚、氯仿、甘油
  
  
    密    度
    相对密度(水=1)1.07;相对密度(空气=1)3.24
    稳定性
    稳定
  
  
    危险标记
    14(有毒品)
    主要用途
    用作生产酚醛树脂、卡普隆和己二酸的原料,也用于塑料和医药工业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苯酚对皮肤、粘膜有强烈的腐蚀作用,可抑制中枢神经或损害肝、肾功能。

  急性中毒:吸入高浓度蒸气可致头痛、头晕、乏力、视物模糊、肺水肿等。误服引起消化道灼伤,出现烧灼痛,呼出气带酚味,呕吐物或大便可带血液,有胃肠穿孔的可能,可出现休克、肺水肿、肝或肾损害,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可死于呼吸衰竭。眼接触可致灼伤。可经灼伤皮肤吸收经一定潜伏期后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慢性中毒:可引起头痛、头晕、咳嗽、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严重者引起蛋白尿。可致皮炎。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属高毒类。

  急性毒性:LD50317mg/kg(大鼠经口);850mg/kg(兔经皮);LC50316mg/m3(大鼠吸入);人经口1000mg/kg,致死剂量。

  刺激性:家兔经眼:20mg(24小时),中度刺激。家兔经皮:500mg(24小时),中度刺激。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动物长期吸入酚蒸气(115.2-230.4mg/m3)可引起呼吸困难、肺损害、体重减轻和瘫痪。

  致突变性:DNA抑制:人Hela细胞1mmol/L。姊妹染色单体交换:人淋巴细胞5μmol/L。

  生殖毒性:大鼠经口最低中毒剂量(TDL0):1200mg/kg(孕6-15天),引起胚胎毒性。

  致癌性:小鼠经皮最低中毒剂量(TDL0):16g/kg,40周(间歇),致癌,皮肤肿瘤。  


  污染来源:
苯酚用于生产或制造炸药、肥料、焦炭、照明气、灯黑、涂料、除涂剂、橡胶、石棉品、木材防腐剂、合成树脂、纺织物、药品、药物制剂、香水、酚醛塑料和其它塑料,以及聚合物的中间体。也可在石油、制革、造纸、肥皂、玩具、墨水、农药、香料、染料等行业中使用。在医药上用作消毒剂、杀虫剂、止痒剂等。在实验室中用作溶剂、试剂。



   
酚类化合物在微生物和光解的作用下,在环境中分解较快。研究结果表明,在夏季4小时之内酚的浓度可以从125ppb下降到10ppb以下,而这种酚的降解速度随着河水中微生物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冬季最冷的天气里,酚的降解速率则很弱。另外,酚的降解速率与水中溶解氧量成正比,酚的生物富集程度很低。

   
苯酚对人体任何组织都有显著腐蚀作用。如接触眼,能引起角膜严重损害,甚至失明。接触皮肤后,不引起疼痛,但在暴露部位最初呈现白色,如不迅速冲洗清除,能引起严重灼伤或全身性中毒。苯酚为细腻原浆毒物,能使蛋白质发生变质和沉淀,故对各种细胞有直接损害。因此,任何暴露途径都可能产生全身性影响。通常酚中毒主要由皮肤吸收所引起,其腐蚀性随液体的pH值、溶解性及分解度和温度等条件而异。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3.
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快速检测管法;便携式气相色谱法《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万本太主编

直接进水样气相色谱法

气体速测管(德国德尔格公司产品)  


4.
实验室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
    来源
    类别
  
  
    气相色谱法;

    高压液相色谱法
    《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第二版)杭士平主编
    空气
  
  
    气相色谱法
    《固体废弃物试验分析评价手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译
    固体废弃物
  
  
    4-氨基安替比林比色法
    《化工企业空气中有害物质测定方法》,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工企业空气
  
  
    液-液萃取色谱/质谱法
    《水和废水标准检验法》19版译文,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
    水和废水
  
  
    分光光度法
    《水和废水标准检验法》20版,(美)
    水和废水
  



5.
环境标准:


  
    中国(TJ36-79)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5mg/m3[皮]
  
  
    中国(TJ36-79)
    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0.02mg/m3(一次值)
  
  
    中国(GB16297-1996)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①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3)

    100(表2);115(表1)

    ②最高允许排放速率(kg/h)

    二级0.12~2.6(表1);0.10~2.2(表2)

    三级0.18~3.9(表1);0.15~3.3(表2)

    ③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0.080mg/m3(表2);0.1mg/m3(表1)
  
  
    中国(GB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一级:0.3mg/L

    二级:0.4mg/L

    三级:1.0mg/L
  
  
    前苏联(1975)  
    水体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
    0.05mg/L
  
  
    前苏联(1978)
    渔业用水最高允许浓度
    1μg/L
  
  
     
    嗅觉阈浓度
    0.65ppm
  
  
    美国EPA制定的关于酚的标准指出,在酚的浓度为2.56mg/L的条件下,会对淡水水生生物产生慢性毒性,3.5mg/L是该类化合物对人体产生危害的极限浓度。0.3mg/L是保证河水不产生人们所不期望的味道的限定浓度
  






6.
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小量泄漏:用干石灰、苏打灰覆盖。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⑴水体被污染的情况主要有:水体沿岸上游污染源的事故排放;陆地事故(如交通运输过程中的翻车事故)发生后经土壤流入水体,也有槽罐直接翻入路边水体的情况。可按以下方法处理:

  ①查明水体沿岸排放废水的污染源,阻止其继续向水体排污。

  ②如果是液体苯酚的槽车发生交通事故,应设法堵住裂缝,或迅速筑一道土堤拦住液流;如果是在平地,应围绕泄漏地区筑隔离堤;如果泄漏发生在斜坡上,则可沿污染物流动路线,在斜坡的下方筑拦液堤。在某些情况下,在液体流动的下方迅速挖一个坑也可以达到阻载泄漏的污染物的同样效果。

  
③在拦液堤或拦液坑内收集到的液体须尽快移到安全密封的容器内操作时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

  
④已进入水体中的液体或固体苯酚处理较困难,通常采用适当措施将被污染水体与其它水体隔离之手段,如可在较小的河流上筑坝将其拦住,将被污染的水抽排到其它水体或污水处理厂。



⑵土壤污染的主要情况有各种高浓度废水(包括液体苯酚)直接污染土壤,固体苯酚由于事故倾洒在土壤中。

  ①固体苯酚污染土壤的处理方法较为简单,使用简单工具将其收集至容器中,视情况决定是否要将表层土剥离作焚烧处理。

  
②液体苯酚污染土壤时,应迅速设法制止其流动,包括筑堤、挖坑等措施,以防止污染面扩大或进一步污染水体。

  ③最为广泛应用的方法是使用机械清除被污染土壤并在安全区进行处置,如焚烧。

  
④如环境不允许大量挖掘和清除土壤时,可使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消除污染。如对地表乾封闭处理;地下水位高的地方采用注水法使水位上升,收集从地表溢出的水;让土壤保持休闲或通过翻耕以促进苯酚蒸发的自然降解法等等。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粉尘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透气型防毒服。

  手防护: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甘油、聚乙烯乙二醇或聚乙烯乙二醇和酒精混合液(7:3)抹洗,然后用水彻底清洗。或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立即给饮植物油15-30mL。催吐。就医。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灭火剂:水、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苯酚